本报讯(记者 赵鹏)先行先试正在激发中关村的创新活力。记者昨天从2022中关村论坛展现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政策成效活动获悉,截至今年6月,全市已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万余项,成交额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2021年本市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76万家,高居全国首位。
伴随着中关村已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为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今年6月15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北京市关于实施“三大工程”进一步支持和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本市还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筑基扩容”“小升规”“规升强”三大工程,健全培育和支持服务体系,分阶段助力企业发展。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本市高企总收入6.56万亿元,同比增长43.38%;纳税总额2398.49亿元,同比增长53.31%,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拉动作用明显。不仅如此,本市还涌现出如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等一批优秀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
在2021年,本市77家企业通过“报备即批准”政策试点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从申请认定到取得证书用时仅一个月,较常规流程大幅压缩时间80%以上。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这一批政策试点企业总收入871.21亿元,利润总额132.74亿元,研发费用总额71.39亿元,企业平均研发费用投入9393.7万元,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平均8.2%,平均每家企业拥有发明专利6.96项。
不难看出,这些政策试点企业均明显高于本市企业甚至高新技术企业的平均水平,有力彰显了先行先试之下中关村企业矢志研发创新的时代担当与优秀的硬科技实力。今年截至目前,本市已新增71家企业进入“报备即批准”政策试点专家评审阶段。
在支持科技金融方面,本市也通过创业投资、银行信贷、上市融资等全链条金融支持,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上市的培育和服务力度,促进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本市还积极培育企业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通过持续完善“育英计划”企业储备库,已纳入基础库企业867家。本市还举办“走进北交所”专题辅导活动3场,资本市场相关培训活动5场,培训企业206家,走访调研企业83家。今年以来,本市已新增上市公司16家(含北交所1家);新三板新增本市挂牌企业14家,调层进入创新层企业40家。
与此同时,本市也构建了对企业的全链条金融支持体系,持续发挥北京科创基金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创企业。截至7月底,科创基金已签约的50支子基金中,有45支子基金已开展投资,共投资约850家企业,投资金额约265亿元。其中,本市企业约380家,累计投资决策金额约为1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