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456期 >2022-07-12编印

到2025年落地超2000个品牌首店,培育超5万家数字化门店
本市出台20项措施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
刊发日期:2022-07-1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关一文)为落实商务部等12部门《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推动本市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昨天,市商务局发布《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措施》按照拓展空间、丰富业态、提升品质、优化监管的思路,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研究提出20项措施。到2025年,全市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落地2000个以上国内外生活服务业品牌首店,培育5万家以上生活服务业数字化门店,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生活服务体系。

在优化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布局方面,《措施》提出,要坚持规划引领、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纳入全市商圈布局专项规划,明确便民商业设施配置内容、配置标准和相关要求。各区在街区(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落实全市规划和相关标准,因地制宜确定便民商业设施规模、布局、业态结构,与居民数量、消费习惯、经济水平等要素相适应。支持街道(乡镇)与专业机构合作,优化辖区内业态布局和空间利用。健全商业服务设施全过程监管机制。力争全市实现便民商业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建设、验收、销售、转让、后期使用等全链条监管。

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利用腾退空间和地下空间。坚持防疫优先、安全使用、差别利用原则,落实腾退地下空间管理和使用指导意见。梳理、利用国有产权或国有主体为第一承租人的空间资源,防止违规长租、层层转租。老旧小区锅炉房(含煤场)、自行车棚等闲置空间,经业主共同决定可用于补建便民服务设施。

挖掘交通场站、公园、园区等空间资源。交通、国资、园林、体育、园区管理机构等部门和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企业,梳理、开放所属空间资源,布设便利店(社区超市)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发布标准规范,因地制宜投放厢(柜)式智能便利设施、移动餐饮售卖车、蔬菜直通车、无人智能售卖车等移动便民商业服务设施。

在完善城乡生活服务体系方面,要巩固提升基本保障类业态。推动200个以上菜市场转型升级,将蔬菜零售、便利店(社区超市)、早餐、综合超市、药店、前置仓、菜市场等纳入全市促进生活服务业发展项目资金支持范围。提升企业应急保障能力,发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在疫情防控中的保供稳价作用。丰富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利用促消费奖励资金、首店项目资金等各类资金,发展特色餐饮、蛋糕烘焙、茶饮咖啡、新式书店、休闲娱乐等品质提升类业态。

推进“一店多能”,高、低消费频次服务集约布局。引导房产中介、银行、外卖快递点等连锁门店提供便民服务,丰富便民服务载体。建设集蔬菜零售、便利店(社区超市)、餐饮、养老康护、幼儿托管等于一体的生活服务综合体。有序开展旧货交易活动,便利居民家庭闲置物品交换、流通,促进绿色、低碳消费。

健全农村便民服务网络。强化资金、金融支持,引导品牌连锁企业、电商平台企业新建或规范提升农村便民店,2022年试点铺设不少于100个网点,2025年推广覆盖全部千人以上行政村。

在加强高水平生活服务供给方面,开展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升级行动。“一业一策”推进蔬菜零售、便利店(社区超市)、餐饮、家政、美容美发等行业数字化升级行动。培育生活服务业品牌,完善服务标准体系和行业规范,树立一批示范性品牌企业,助力优质生活服务类特色小店发展。提升“北京服务”影响力。落实提高商业服务业服务质量实施方案,组织“诚信兴商”系列活动,完善无障碍设施和母婴设施等,保留现金、银行卡等传统支付方式和面对面人工服务,提升便民服务温度。开展商业服务业服务质量评价。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措施》提出要便利注册登记,为不同情况空间资源灵活注册登记。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实现“一件事”集成服务,逐步实现生活服务业领域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全城通办”。深化“一业一证”“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改革。降低行业准入成本,简化品牌连锁企业分支机构登记手续。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服务模式,推进落实“6+4”监管模式,降低现场检查频次,坚持容错机制。社区店铺装修施工、招牌设置实行备案承诺制,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实行告知承诺制。发挥商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

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蔬菜零售、便利店(社区超市)、早餐、家政、美容美发、末端配送(快递柜)、洗染和便民维修等8类便民商业网点超过9万个,已实现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社区全覆盖。累计培育1万余家生活服务业标准化门店、12条示范街区、20条“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首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动态地图,开展餐饮业数字化升级。地铁便利店、蔬菜直通车等便民服务模式日趋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