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452期 >2022-07-06编印

路县故城首次发现西汉制陶遗址区
刊发日期:2022-07-0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2-2.jpgY6、Y7和Y8的正射影像

2-3.jpgY8出土的小陶罐


本报记者 张群琛 通讯员 孙勐 魏然 赵文华

正在全力发掘的路县故城考古遗址现场传来新发现。记者了解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水系(镜河北段)工程建设的考古发掘中,于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区内的东南部清理出了一处西汉时期制陶遗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发掘是路县故城遗址首次发现西汉时期制陶遗迹,并且遗址具有基本完备的附属设施,可视作一个手工业作坊区。


遗址区核心遗迹为两座陶窑和一座窑址

制陶遗址区主要由陶窑、窑址与同时期的房址、窖穴、水井、灰坑、灰沟、踩踏面、生土台等遗迹构成。因发掘区的北部和南部已被后期完全破坏,现存的遗址区面积约1115平方米。其中,遗址的东南和东北各发现水井一口,可分为土圹井和陶圈井,其中陶圈井由内外两层陶圈一次性垒建而成,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

房址和窖穴有圆形、方形、长方形三种形制,壁面光滑,地面经过人工处理或直接为生土。生土台位于西北,平面呈长方形,台面高出遗迹开口约0.25米—0.45米。陶窑2座、窑址1座(编号分别为2022TLGY6、Y8和Y7)为该遗址区的核心遗迹,大体呈东西向排列,相互间隔距离0.40米—1.85米。


推断Y6和Y8是两座以烧制陶豆为主的陶窑

Y6和Y8中出土器物及器物残片共计230余件,其中陶豆及其残片的数量约占总数的90%,其余则为红陶釜、灰陶罐、板瓦等残片。陶豆4件,均出土于Y8火膛内,材质为泥质灰陶,据盘和柄部的形制可分为两型。其中A型3件,形制为敛口,圆唇,浅盘,弧壁,圆柱状柄较长,圈足,足墙为直壁。B型1件,形制为侈口,方唇,平沿,深盘,弧壁,圆柱状柄较短,圈足,足墙略向内斜。

此外,在Y8火膛内还出土小陶罐3件,材质为泥质灰陶,形制为侈口,尖圆唇,沿面较宽低于唇部,短束颈,深腹略鼓,平底。腹部有数道凹弦纹。同时遗址内还出土了部分陶豆残片,均为泥质灰陶。按其柄部的差别,可分为长柄豆与短柄豆两型;依其豆盘的差异,可分为深盘豆和浅盘豆两型。以柄和盘为综合统计对象,这些残片至少分别属于85件陶豆个体。截至目前,在路县故城遗址发掘中,Y6和Y8是出土陶豆数量最多的遗迹单位。再结合Y8火膛底部集中发现的陶豆和小罐,可推断Y6和Y8是两座以烧制陶豆为主的陶窑。


新发现遗址可视作手工业作坊区

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陶窑的形制、出土的陶器等,初步推断这些遗迹的时代为西汉早中期。根据遗迹间的关系和出土器物,初步推断Y8相对最早,Y6稍晚于Y8,Y7相对最晚,而是否有二者或三者共时存在的情况,目前尚不能确定。

同时根据发掘区内的小地貌,此次清理的西汉时期制陶遗址区位于一个西北稍高、东南略低的缓坡上,其南部约50米—80米为河漫滩地和古河道,这种环境有利于制陶手工业生产的开展。

“以往在城郊遗址区范围内发现的窑址及相关配套遗迹均为东汉时期,且位于距离城墙更近的北部区域。而此次清理的遗址区位于城郊遗址区的南部边缘,初步推断两汉时期路县故城城外手工业遗址经历了一个由南向北发展的过程。”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此次发掘是路县故城遗址首次发现西汉时期制陶遗迹,并且具有基本完备的附属设施,可视作一个手工业作坊区。这不仅对认识整个作坊区的结构、布局及变迁有着重要价值,还对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上认识城郊遗址区的功能、性质的演变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