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441期 >2022-06-21编印

健康副中心
刊发日期:2022-06-2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113.png

4-4.jpg张家湾老旧厂房改造成为羽毛球场。

4-3.jpg孩子们在绿心活力汇里比拼球技。

4-7.jpg西海子公园成为周边居民锻炼首选。

4-6.jpg马拉松选手比赛途中欣赏运河两岸风光。

4-2.jpg市民在大运河森林公园内骑车、滑滑板。

4-1.jpg改造一新的通典铭居小区气排球场。

4-5.jpg赏花、跳舞,运潮减河公园小广场洋溢着欢声笑语。

记者 党维婷/摄


本报记者 田兆玉

80条健身步道、1200余件体育设施、110余家体育运动经营单位、1332名体育指导员、70个北京市体育特色村、106块篮球场、61块足球场、389万余平方米体育场地……借助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东风,通州区体育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体育运动,正在越来越多地融入都市生活,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生命力。

“孩子,走,妈妈带你下楼活动活动。”上了一天网课,张雅带着女儿下楼,围绕新翻建的公园步道小跑了起来。今年,张雅所住的后南仓小区进行了广场改造,不仅增加了崭新的环形步道,还增加了儿童活动区和老年活动区。“疫情期间不远行,家门口这个小广场成了大家活动健身的场所。”张雅说,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开心地溜滑梯,快乐地奔跑,老人们下棋、健身,“大家可以在这里享受惬意的休闲时光”。

11公里外,家住张家湾环湖小镇的李雪,同样在家门口享受着体育设施带来的便利。

早饭过后,李雪戴上耳机、口罩,换上轻便的运动服,来到家门口附近的健身步道,开始每日的锻炼时光。“湖边风景好,健身步道铺设了一层塑胶垫,路面有弹性,走起来脚感舒服。”

公共体育设施是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标志之一。设置在公共场所的健身步道,正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喜爱,身边爱奔跑、爱骑行的市民越来越多。

截至目前,通州区体育局在全区内建设了80条健身步道,大多建在风景优美的水系、树林之间。“让群众身心愉悦地奔走在家门口的‘绿水青山’之间。”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体育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正变得越来越流行。近几年,通州区通过连续举办运河绿道骑游、徒步大会、专业马拉松比赛等体育赛事,吸引带动了一批市民加入骑行、跑步等体育运动中来。

运潮减河公园里,两侧绿树成荫,减河静静流淌,郁郁葱葱的绿道上,家住京贸国际城小区的周运正在享受午后的静谧和运动的快乐。“这儿就像个大氧吧,既有碧波又有林木,风景特别优美。来这儿骑上一圈儿,别提多舒服了。”

公园里,花朵开得正艳,居民们在扫码后有序进场,并保持距离。打太极、舞龙、踢毽子、跳广场舞……公园就像一个大运动场,居民们享受着运动带来的愉悦。刚跳完舞的李阿姨说:“这儿离家近,地儿又宽敞,我们几个老姐妹几乎天天来。把身体锻炼好了,才能更好地抵御病毒。”

众人拾柴火焰高。近几年,通州区不断夯实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大力倡导科学健身理念,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扶持政策,全力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区体育局与区住建委、园林绿化局等部门联手,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公园建设等重点工程,增加改进健身器材、修建健身步道,让群众能够有更多选择、更多机会,在家门口迈开腿、动起来,逐步养成低碳出行、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目前,全区体育设施已实现100%全覆盖,15分钟健身圈社区覆盖率、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区体育设施共1200余件,实现了“体育设施村村有”,进一步丰富百姓身边的体育设施供给。

全民健身的推广普及,让副中心健康满满、活力四射,也带动一批体育产业。

曹建峰经营的羽毛球场位于张家湾镇内,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成。目前,场内除了提供场地外,还提供教学、陪练等服务。“现在不论是年轻人还是小朋友,喜欢打球的人越来越多。”曹建峰说。

目前,通州区在册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单位共110余家,涉及健身、游泳、羽毛球、台球、篮球等十余项,每年接待健身群众45万人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