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435期 >2022-06-13编印

副中心探宝之铜器篇(二)
刊发日期:2022-06-1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塔顶铜镜的两面 (2).jpg燃灯塔塔刹上的铜镜。

铜铃.png燃灯塔上的各式塔铃。

可以放大截图取局部铜铃--1.jpg燃灯塔 (4).jpg本版摄影 党维婷



本报记者 张群琛

上一期,我们开始探访了解副中心文物中有关铜器的内容。首先,向读者介绍了通州区博物馆馆藏的从汉代到清代的铜镜。本期,我们把视野移向大运河北首的燃灯塔,看一看这座古塔上那些有着岁月积淀和悠久历史的铜器。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2019年,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京籍文物通州燃灯塔榜上有名,跻身国保行列,并入第六批国保单位大运河。关于该塔的始建年份说法不一,一说始建于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一说始建于唐太宗贞观七年(公元633年)。而在后期的辽、元、明、清等朝也经过了多次修缮。

如今,作为大运河5A级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燃灯塔景区修葺一新。站在塔下,这座高约50米的古塔巍峨耸立,塔周围精美的石雕彰显其历史底蕴之深厚。如果站得再远一些,可观通州八景之一的“古塔凌云”盛景。作为通州区的地标性古建,燃灯塔也修建有大量铜制文物,本期我们就重点介绍燃灯塔塔刹上的铜镜,以及悬挂在塔檐上的2000余枚铜铃。


塔刹铜镜

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是“观表全塔”和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所谓“无塔不刹”,在佛塔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的演化中,塔刹成为塔顶攒尖收尾的重要部分。位于燃灯塔塔刹上的铜镜,如今就收藏于通州区博物馆。

这面铜镜上没有汉代“位至三公”、明代“五子登科”等祝语贺词,也没有唐代海兽纹葡萄镜的精美雕刻,看上去十分朴素。相较以上三个朝代的铜镜而言,这面铜镜虽然简朴,但是镜面很大,镜体下方还配有如意托和镜柄,这在古代铜镜中并不多见。通州区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介绍,燃灯塔塔刹上的铜镜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古塔铜镜中最大的。该铜镜曾经位于塔刹位置,其作用是为大运河上往来的船只提供航标功能。

燃灯塔的塔刹铜镜第一次出现是在唐朝,与之共同出现的是历史上第一次有关燃灯塔修缮的记载。据记载,当时监工是唐朝开国名将尉迟敬德。当年尉迟敬德奉令对渔阳郡潞县隋唐大运河段的镇河塔进行监修,这座镇河塔就是通州的燃灯佛舍利塔。原本土垒的塔身换成砖砌,塔身中更秘藏有从东都洛阳迎请而来的佛舍利数枚,其竣工仪仗之华美,十分壮观。

相传,完工之时,工匠将一面直径四尺盈余的鎏金铜镜奉置于塔顶之上。尉迟敬德率众人绕塔三周,恭敬礼拜。就在众人安安静静绕塔之时,忽然塔院外出现一名布衣扫地僧,高声吟诗一首:燃灯福佑界万千,垂明普照佑流年。瑞豪祥耀牵魂客,扬帆难有万里天。

僧人之语其实另有玄机。据传,当日尉迟敬德一直在揣摩僧人之语。直到天黑,尉迟敬德好像开了窍。他让匠人在塔院四周点起篝火燃炉,并围上帷幔反光。一时间,火焰映照塔顶鎏金铜镜,反射犹如霞光。塔座之下的大运河河面,瞬间通透,十余里之外都清晰可见。从此,无论凄风苦雨夜还是晦暗无星天,南北船只借此燃灯佛塔反光对照,皆不再偏航。

然而,塔刹的铜镜也是命途多舛。时间来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北京城内大量的名胜古迹、奇珍异宝惨遭洗劫,燃灯塔也没有幸免,其中位于塔刹的铜镜就被八国联军的枪炮破坏。

1985年燃灯塔进行修缮时,工作人员登上塔顶维修塔刹,在塔顶的瓦面上发现了这面铜镜。当时,他们还在塔刹清晰看到类似钢圈的装置,便推测这些装置就是塔刹铜镜的底座。但是考虑到燃灯塔已经不再承载航标功能,便没有再次安装铜镜。


铜质塔铃

“风一吹,就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清脆悦耳。”“每一处塔檐上都挂有铜铃,站在塔下看特别壮观。”提到燃灯塔,住在其周围的居民大多会提到塔檐上悬挂的2000余枚塔铃。这也是“燃灯七绝”之一,其塔铃的数量之多在全国都不多见。

这些塔铃轻则一斤,重则两斤。要是谈论燃灯塔上面的塔铃,就要从该塔历史上的第二次大修说起。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今北京市平谷区、廊坊三河市为中心发生地震,位于通州区的燃灯塔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当时朝廷想要修缮,但是资金不充裕,就要借助社会力量来修复这运河航标、通州盛景。这次发生在康熙年间有记载的“公捐修葺”,是通州古塔经历的第二次大修。

从地震那年算起,这一等就是17年。直到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修缮的钱才总算是捐齐了。至于捐献的来源,其实全都体现在这些风铃上。仔细观察铜铃的外壁,上面均刻有姓名、籍贯,字体并不相同。原来,每一只铜铃都代表着一笔捐资来源,有母亲率子叩拜的,也有祖孙三代祭奠的,情况各异,不一而足。同时铜铃的形制也多种多样,有平口的,也有联弧口的;有圆肩的,也有折肩的;有长身的,也有阔身的。风吹铃动,细听铃声,有清脆音也有浑圆音,善男信女的虔诚随着塔铃清脆的声音越飘越远。然而就在修缮完成的200年后,这些精神寄托也没有躲开八国联军的践踏。当时外国侵略者们站在塔下,用枪炮射击塔铃,导致大部分塔铃掉落下来。

如今,通州区博物馆内收藏着一只高12.1厘米、口径11.2厘米的塔铃,这是1985年修缮时,工作人员在塔身瓦面上发现的。通州区博物馆研究人员介绍,这枚塔铃就是八国联军入侵通州时用洋枪击断塔铃挂钩时落下的,铃身上还留有枪炮的弹眼。这枚塔铃为桥纽、环顶、圆肩、直身、侈口、平沿,肩、腰、沿部各环一道阴弦纹。腰部刻有“修塔僧照盛”的五字楷书,标明重建塔身工程乃由寺僧照盛主持。

 此外,一枚高17厘米、口径13.3厘米,刻有“天津净业庵比丘尼如印叩献”的塔铃,其肩部也能看到明显的枪炮弹眼。据《通州文物志》记载,1985年修缮时燃灯塔上还有塔铃1148枚。当时修复工作者攀爬而上时发现,剩余的塔铃上均刻有清朝时捐资修塔者的姓名,其中,天津人士不在少数。比如一些重达1.4斤的檐铃上刻着“天津信士梁起凤叩”“天津信女陈门于氏男陈其标叩献”“天津信士张子周叩献”等。而一些重达2.1斤的角铃上刻着“天津信女张门黄氏男文联男妇张氏孙延龄叩献”等。还有的塔铃上则刻有诗词,如“塔铃千万亿,风动出妙音。闻声超三界,献铃报父恩。天津信士陈贤忠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