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通州区持续推动慢行系统治理,完成80余条道路66公里的慢行交通标线施划,慢行系统逐步连片成网。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陈雪柠
骑上单车“刷”二环,背着相机“串”胡同……“打开”春天的方式不止一种,慢下来让城市生活更富诗意。记者近日获悉,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编制了《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年-2035年)》,为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绘蓝图、明方向。未来,北京将加快形成“一主、两辅、四特色”的慢行网络,围绕学校、医院和轨道站点周边等重点区域打造慢行交通友好环境,打造7类慢行特色街区。
健步悦骑感受城市魅力
所谓“慢行交通”,主要包括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慢行交通不仅是推崇一种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更是治理“大城市病”的重要切入点,是高品质、人性化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
去年9月,《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年-2035年)》启动公示,《规划》提出7类慢行系统特色分区,进行分类规划设计引导,受到广泛关注。
具体包括哪7类街区呢?相关负责人介绍,慢行系统特色街区包括历史文化慢行街区、商业活力慢行街区、休闲游憩慢行街区、科技科创慢行街区、商务金融慢行街区、慢行友好居住街区和慢行友好枢纽街区。
其中,历史文化慢行街区主要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将打造健步悦骑城区,加强街道空间整体设计;商业活力慢行街区则是要以步行促进商业活力,优化提升王府井、西单、前门等传统商业街区环境,营造高品质街道环境;通过智能灯杆、智能斑马线等交通新技术,科技科创慢行街区将让市民感受智慧街道便捷性。
亮相一年有余,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如今仍是京城最知名的“网红打卡地”之一。黄色的迎春花绽放,白粉色的山桃花点缀河畔……沿着河道漫步而行、赏花看景,在河畔餐厅品尝异国美食,带来独特体验的“慢生活”吸引市民络绎不绝前往。将慢行空间与城市特色空间有机融合,提升出行体验感,正是慢行系统规划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
精细设计保障慢行路权
据了解,本市慢行系统规划的形成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编制过程中,就同步开展慢行系统建设的试点探索,包括城六区主干路、次干路约3200公里(双向)慢行系统整治,修建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等。
自行车道被停放的机动车占领、庞大的设施箱体成了人行道上的“拦路虎”……长期以来,步行和骑自行车的人群不时陷入“无路可走”的窘境,保障慢行路权至关重要。对此,《规划》明确,要更加重视既有道路路内停车侵占慢行路权问题,既要缓解停车矛盾,又要兼顾慢行系统的改善,尽最大可能减少对慢行路权的侵占。
记者在二环路沿线骑行,非机动车道上不时出现彩色路面,上面印有白色的自行车标志。据了解,仅在北起钟楼北桥、南至陶然桥西的二环东城段,这样的彩色路面就铺装了20000多平方米,主要就是为了明确非机动车的路权。
在朝阳门桥南侧的辅路进出口处,红色的非机动车道在柏油路上与相邻的机动车道明显区隔开,一直通向桥区。非机动车道拉直后,自行车不必再走一个Z字型躲避机动车,可以顺畅前进。
锡拉胡同、北官场胡同、甘雨胡同……记者在实地体验中看到,多条胡同都设置了限速标牌,并划上明黄色的“行人优先”标识,强调行人的优先权。此前,王府井街区部分路段存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宽度不足、一些交叉口过街距离长等问题,胡同里的交通秩序也缺乏引导和改善。近年来,随着王府井慢行示范区基本建成,周边街巷的步行体验明显提升。
尊重民意完善规划实施
蓝图绘就,落地实施更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北京慢行系统的短板在哪儿?据了解,在《规划》公示期间,市民反映的问题集中在交叉口过大导致过街不便、慢行空间与两侧绿地融合度不高、共享单车停放乱等问题。
“结合市民所提意见和建议,我们进一步补充完善了规划内容,将交叉口改造等建议纳入了规划实施工作方案。”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中明确,对于大型平面交叉口、宽马路,应压缩路口,增设二次过街安全岛。过街人流量大的交叉口可以探索采用增设对角人行横道、减小转弯半径等措施,提高过街效率和安全性。在交叉路口、立交桥区和桥下空间,优化流线设计、标志设置和标线施划,确保非机动车安全有序通行。此外,还要因地制宜增设非机动车停放设施,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停放秩序。
在三里屯太古里门前的大十字路口,新划的斑马线采用了立体式样,宽度从4米拓宽到8米,地上还专门为非机动车施划了600平方米的红色专用车道。监测显示,行人过街效率提高50%,路口西侧的行人过街效率甚至提升了100%。十字路口的各类线杆从37根减少到14根,带来清爽的视觉感受。
“文明驾车,礼让行人”,礼让斑马线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深植人心。鸣笛催促的司机少了,见到车辆等待让行后,加快脚步的行人多了。斑马线前的“礼尚往来”也将推动恢复慢行路权、提升慢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