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368期 >2022-03-09编印

用好大运河这个“超级IP”让世界更懂中国
刊发日期:2022-03-0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1.jpg大运河北京段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张亮丽的“金色名片”。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武红利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自诞生之日起就背负着连通中国南北的重任,如今正在连通、沟通世界。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大运河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发挥大运河在推进国际合作和民心相通中的作用,要重点讲好运河自身、区域文化和漕运制度文化三个大运河故事,用好用足“千年文化”这个“超级IP”,让世界更懂中国,也让中国更好融入世界。

从一条负担着中国南北经济动脉的漕运通道到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正闪烁着文明之光。“讲好大运河故事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意义。”张颐武说,古往今来,运河就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提示人类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从字面上讲,“运”字意为运输,有联通的功能,千年运河滔滔不绝,运河文化生生不息,长期以来发挥着互通有无、传承文明、沟通民心的作用,是展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精神的宝贵文化载体。

应该重点讲好哪些故事呢?“首先要讲好运河本身的故事。”张颐武说,据统计,世界上有500多条运河,包括苏伊士运河等,分布在5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有运河文化。运河本身就是国际对话交流的通用语言。只有讲好运河本身的故事,才能引发共鸣,为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奠定基础。 

“运河有独特的魅力,与自然水系不同,要靠人工开挖才能形成。”在他看来,运河是人类意志改造的成果,从开挖的过程就体现了人类改造环境、努力生存的顽强生命力。与此同时,运河实现了人力工程与天然水道的一体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运河开凿、引水、蓄水、防灾等都需要技术维护,浓缩着历代人不断学习、超越、攻坚克难的心血与努力,“一条运河能一直留存至今,也客观反映着当地运河技术水平,是文明的具体体现。”张颐武说。

其次要讲好两岸文化故事。张颐武说,大运河区域的社会文化是由运河及其所流经区域一代又一代人积累形成的。京杭大运河跨越了8个省、直辖市,包括北京段、天津段、河北段、河南段、山东段、江苏段、安徽段、浙江段,历经多个朝代,曾有“商船往返,船乘不绝”的盛况,以区域划分形成了燕郊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文明;以种类划分,沿岸逐渐汇聚起了茶艺文化、饮食文化、桑蚕丝绸文化、地方戏曲、民间曲艺,积淀了古典园林、藏书楼阁、桥梁古塔,沉淀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举个例子,咱们通州运河段就形成并流传下来通州运河船工号子这一宝贵的北京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张颐武说。

“中国大运河的命运始终与漕运制度相伴相生。应讲好漕运制度文化。这将让世界更懂中国。”张颐武说,漕运制度曾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制度,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是各朝各代执政者政治管理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反映了中国传统制度文化建设与发展特质。

如何才能讲好“三个故事”,让大运河文化在推动国际合作和民心相通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做好文化挖掘工作,把讲故事的底子打深、打厚。”张颐武认为,中国大运河,贯穿5大水系,溯游1797公里,2500年间,联通南北、贯穿古今,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是流淌的、活着的,是点、线、面结合的线性文化遗产。把故事讲好、讲活关键是要挖掘沿河流域古村落、古建筑、口述历史、传统技艺等内容,“这些都能成为生动的故事素材。”张颐武说。

从操作层面来讲,张颐武建议,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国家层面统筹协调力度,充分发挥跨区域、跨部门协调机制作用,推进沿河八省市加强文化内涵挖掘工作,建立机制,一体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修复、文化旅游发展、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沟通合作。要发展文旅产业,推动文旅文创和遗产保护融合发展。还应做好文化遗产“活化”的工作,通过引入了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加强中国大运文化展示,让大运河遗产文化内涵更直观、更精彩。


水挽京津冀 运河绽新颜

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作为流动的文脉、宝贵的遗产,备受关注的大运河贯穿古今,连接城乡,蕴含着生态、人文、民生、发展等诸多元素,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正在迎来新的复苏。出席全国两会的河北省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目前大运河河北段的建设正在全面深入实施,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谋划推进,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努力抓好遗产保护传承,推动千年运河重焕生机。

“近年来,廊坊与京津同步治理北运河,成效显著。去年6月底,北运河廊坊段全线旅游通航,乘坐游船饱览运河旖旎风光、体验运河魅力,已成为人们的赏心乐事。”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廊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推广研究员方金华说,香河古有“首都之门户、漕运之咽喉”的称谓,是贯穿北方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是大运河出京第一站。近年来,通过对标京津,谋划实施水系治理、桥闸改建、码头修建、生态治理等多项重点工程,北运河再现如画之景。

目前,廊坊市与通州、武清多次沟通对接,“通武廊”全线通航的联合工作机制,将北运河廊坊段打造成为河北省第一条内陆旅游通航河流,建成全省第一座具备通航条件的船闸和集旅游、海事、安全保障为一体的综合性内河码头,开辟了国际领先、国内最为先进的数字化旅游航道。香河与通州签订《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实现两地文旅产业资源共建共享,计划通过5至10年的发展,带动香河全域旅游人数进一步提升,年旅游总收入提升至约60亿元。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拓展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涵,沟通起京津冀紧密相连的千年文脉。”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主任、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徐英建议,全力巩固拓展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成果,持续抓好北运河全线旅游通航,加快南运河河道整治和生态补水,有序推进适宜河段旅游通航。

同时,徐英还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发挥人才汇聚优势,组织大运河沿线省(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建言献策,聚众智、汇众力,着力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高质量建设。以文化为引领,共抓大保护,重拾和擦亮散落的文化遗产珍宝,推动与时代元素相结合。加大对大运河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协调机制,加快形成“一轴、两廊、五区、多集群”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总体发展格局,打造燕赵文化新高地、文旅融合发展新样板。

运河也是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运河的‘运’字,本意就是运输。传统中国社会体系中,借助水的流转,运河成为漕粮运输、物产流动、市场构建和社会平衡的载体。大运河的起落变迁,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轨迹。”在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沧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丽华看来,即便在交通发达的今天,这条传统水路的复兴,依然在经济建设、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意义重大。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生态工程、民生工程,更是重大发展工程。”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邢台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陈凤珍建议,进一步推进建设,带动城乡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方面协同推进,让古老运河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要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各类文化遗产。”全国人大代表、衡水市副市长崔海霞说,2021年河北省制定《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并编制配套实施方案,涵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旅融合发展等领域,构建起“1+6+1”省级规划体系,标志着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衡水积极行动起来,迅速制定配套规划,围绕遗址文物保护、非遗文化梳理、技艺活态传承、运河文艺创作……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最中国的故事要有最世界的表达

新华日报记者 胡兰兰

无论是大运河之于江苏,还是江苏之于大运河,都是至关重要的。“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转化为‘文化空间’,是江苏讲好运河故事的创新亮点。”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省文联副主席(兼)柯军看来,大运河的开凿、发展与兴盛的历程就是一部中华文明演进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断丰富、联动、升华的历史。它也是一条中国联通世界的文化纽带,是展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精神的文化载体。

“最中国的故事,也应该有最世界的表达。”柯军说,基于这样的理念,江苏演艺集团大手笔推出“大运河主题音乐会系列”。这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要指示、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长廊建设要求而推出的一系列运河主题作品,以弘扬中华民族生命精神、彰显全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理想为核心文化内涵,包含歌剧《运之河》音乐会版、交响组歌《大运河畅想》、合唱交响曲《大运河》、国风音乐会《听·见运河》四部作品。“这些作品是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它们连通了文化与科技,连通历史与现代,以一种更生动的方式,广泛传播大运河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柯军说。

去年9月,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携手苏州、天津、浙江、北京、河南、山东、安徽等地交响乐团,在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开幕式会上,千人交响合唱《大运河》,将大运河江苏段数千年的风土人情、民俗风物娓娓道来,生动勾勒出大运河独特的人文风貌,蕴含着深厚的故土情怀。

一部呈现大运河贯通南北的开凿历史的歌剧《运之河》更是填补江苏歌剧十五年的“空白”。虽然讲的是中国历史故事,但采用现代音乐的表达形式,自2014年创排以来,这部歌剧在国内外巡演均受到高度评价,曾荣获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六个奖项七个大奖,赴欧洲巡演被评为“全国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运河文化带的“江苏名片”。

“因为歌剧电影代表着当今古典艺术推广与传播的新潮流,已经成为国际歌剧界拓展影响、培养观众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将传统歌剧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2020年我们又自主完成拍摄制作了4K歌剧电影《运之河》,用现代电影科技将艺术难度最高的歌剧搬上大银幕。”柯军说,歌剧电影《运之河》的拍摄,一方面传播弘扬了中国歌剧艺术,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用当今国际歌剧界的流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江苏故事。

除了“大运河主题音乐会系列”,目前江苏还推出了交响曲《大江南》、锡剧《显应桥》等舞台作品,已经在国内多地上演,为江苏擦亮“运河”名片,发挥了积极作用。柯军建议,江苏要成立大运河文艺创作采风展演基地,补足原创力量不足短板,着力打造全国领先的创作生产体系,形成集创作采风、展演推广、文创开发于一体的基地,为千年运河文化寻找“精神家园”。

“我们应该把像‘大运河主题音乐会系列’这样能够跨越语言甚至是文化差异的艺术形式,更大力度推向运河沿线城市和全国,推向全世界,让世界能听到来自中国运河的声音。”柯军说,作为戏曲人,他希望通过创作更多舞台精品,推出更多彰显江苏精神、时代气象的大运河题材扛鼎之作,构建和表述大运河的文化记忆,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大运河的故事、江苏的故事、中国的故事,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高品质建设,使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典范。

不久的将来,这些来自江苏、来自中国的运河故事也必然会与世界发生越来越多的共鸣。《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动成立中国大运河学会,办好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推动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升格,促进运河文化国际传播交流合作。当前,江苏也正在探索通过旅游、互联网、跨国展览、国际学术交流、友好城市互动等方式,通过“运河”这个世界共有的文化符号讲述运河与人类命运的故事,让大运河文化在推动国际合作和民心相通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