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357期 >2022-02-24编印

市发改委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
打造“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 推动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主干构架
刊发日期:2022-02-2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2.jpg

京津冀加快打造区域一体化交通新格局,燕潮大桥通车后,燕郊入京更加便捷。(资料图)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张群琛 冯维静

昨天,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市交通委、市经信局、市科委、市卫健委等部门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7个部门分别从产业、科技、交通、医疗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八年来的成效。其中,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负责人介绍,要从“通勤圈”“功能圈”和“产业圈”,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主干构架。

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二期10个地块全部开工

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协同综合处处长周浩介绍了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情况。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城市副中心持续进行高水平规划。市委市政府等市级机关正式迁入,首批搬迁涉及35个部门、165个单位、约1.5万人。行政办公区二期10个地块全部实现开工。

重点工程方面,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全部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正式开诊,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投用。

优质要素资源也在向城市副中心加速集聚,环球主题公园盛大开园,成为北京文化旅游新地标。北投集团、华夏银行等一批市属企业落户,运河商务区注册企业约1.6万家,张家湾设计小镇累计注册企业231家。

在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方面,同样成效显著。北京与廊坊北三县连续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三年累计签约项目120余个,意向投资额达800亿元。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政务服务“区域通办”正式启动,推出453项高频便民事项和70项政务服务事项。

首都都市圈:打造“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

周浩表示,“十四五”期间,北京将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按照职住协同、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圈层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打造“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推动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主干构架。

“通勤圈”将坚持公交优先,积极发展区域快线,提升通勤效率。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延伸,促进职住协同、要素互补,形成同城化效应。“功能圈”将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抓好“交钥匙”项目后续工作,办好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加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重点平台建设,推动北京空港、陆港与天津港深度融合。“产业圈”将支持重点产业承接平台建设,推动应用场景和技术项目合作,共建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充分发挥冬奥会牵引带动作用,加强冬奥场馆可持续利用,积极发展冰雪运动产业,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金名片”。

2021年,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万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4成。其中,北京企业对“通勤圈”投资次数是2015年的2.4倍,对“功能圈”“产业圈”投资次数分别是2015年的2.2倍、2.1倍。

对于北京的另一“翼”,北京正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坚持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主动支持什么。目前,已有超千家在京企业机构在雄安注册,其中,中关村高科技企业设立分支机构142家;京雄城际铁路运营满一年,京雄高速北京段加快建设,两地直连直通的交通体系加快构建。

交通:试点试行国贸到北三县定制快巴

北京市交通委协同发展处处长赵阳介绍了交通一体化八年成效和今年重点工作。八年来,国际一流航空枢纽初具规模、“轨道上的京津冀”基本形成、京津冀跨区域道路互联互通、国家高速公路网不断完善。

其中,京津城际延长线、京张高铁、京雄城际铁路、京哈高铁京承段等建成通车,城市副中心站枢纽、丰台、朝阳火车站及配套交通枢纽加紧建设,加快打造成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交通新格局,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区域公路网不断织补加密,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部消除,北京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176公里,较2014年增长近20%,实现厂通路、西太路等跨区域道路开工建设,积极推动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全线绕出北京;在综合运输服务方面,已开通6条省际班线的公交化运营试点,实现了38条公交线路跨市域运营,线路总里程2700余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27万人次,服务范围辐射环京十多个县市。

此外,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与全国288个城市实现互联互通,推进向雄安新区延伸覆盖。轨道交通与天津、上海等5个城市实现“二维码”一码通行。北运河通州段实现全线游船通航,成为副中心建设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果。

2022年,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将持续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协调推进京唐城际、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轨道平谷线建设。推进朝阳站、副中心站配套交通枢纽及地铁3号线建设,丰台火车站建成通车。进一步提升路网辐射能力,建成通清路、西太路,完成京雄高速北京段主体工程,加快建设承平高速等重点项目。试点试行国贸到北三县定制快巴,并逐步在环京地区推广。实现北运河京冀段游船互联互通。

同时,与津冀、国铁协同,启动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在运输服务联程、技术标准兼容等方面研究。谋划构建现代化首都通勤圈,研究利用京九线、京哈线、京广线等向环京地区提供通勤服务的可行性。

医疗:2563家医疗机构开通京津冀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

实现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让异地就医费用报销不再成为群众痛点”。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主任郑杰介绍,截至今年1月底,北京已开通可承接门诊跨省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2563家,覆盖率达86.56%,其中全市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均已全部开通。

据统计,北京定点医疗机构覆盖率和门诊直接结算人次两项重要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累计为津冀参保人员来京门诊直接结算88.63万人次,涉及费用2.95亿元;北京参保人员在津冀门诊直接结算累计121.26万人次,涉及费用2.90亿元。与此同时,全市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已累计为津冀来京就医参保人员减轻资金垫付负担155.65亿元,为本市参保人员在津冀就医减轻资金垫付负担8.79亿元,大大减轻了参保人员手工报销往返奔波之苦。

接下来,本市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全市每个区至少开通2家定点医疗机构可承接此项业务。

目前,首都医疗卫生系统正统筹引导核心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副中心、回天地区等重点地区转移疏解,辐射带动周边区域。

市卫健委发展规划处处长高路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医疗卫生重大疏解项目建设、优化全市医疗资源配置,深入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支持合作,对已实施的合作项目进行跟踪指导和效果评价。同时,积极支持河北等周边地区当地医疗机构提升实验检测能力,促进更多机构纳入检验结果互认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范围,促进患者就近就医。

产业:协同构建产业发展链条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王佐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八年以来,京津冀三地经信部门携手打造产业链条,围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氢能和燃料电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梳理并打造重点产业。选择在装备制造、医疗健康、大数据等产业领域共建一批特色示范园区,持续推动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等一批园区建设。

据悉,本市已组建副中心产业提升项目专班,推动阳光出行等一批项目落地。截至目前,已有22家企业新注册进入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通州园区。

同时,本市加强与北三县调研对接、推介签约,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显。

技术: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5434项

市科委科技协作处副处长王伟林介绍,截至2021年年底,北京全年流向津冀技术合同5434项,成交额350.4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达9032家。《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基础研究的合作协议(2021年-2025年)》(第三期)顺利签约,三地在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累计投入约5000万元,资助项目100余项,部分项目成果已实现应用。

王伟林介绍,京津冀已设立基础研究合作平台,在“京津冀一体化交通”“智能制造”“精准医学”等领域资助基础研究项目68项;设立京津冀联合实验室,实现753家创新机构服务京津冀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大气、环境综合治理联合研发平台,建立京津冀区域高分辨率固定源和面源排放清单,治理大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