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345期 >2022-02-12编印

沉浸式非遗体验 学门手艺过元宵
刊发日期:2022-02-1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3-feiyi.jpg

孩子们正在学习剪纸。 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讯(记者 冯维静)“迎春转风车,四季皆平安。”每年春节,是西集镇武辛庄村“风车大王”梁德福最忙的时候,祖辈以制作传统风车、风筝为业的一家人,要赶制上千只风车送往市场、庙会迎新年,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庙会取消,梁德福决定象征性做一些,给村里的孩子玩玩,还在家里开起了“小课堂”,让孩子们体验非遗里的“年味”。

“风车是怎么来的呢?说是一个剃头师傅,正月十八在白云观遇见一个道士,道士拿秫秆给他做了一个会转的轮。回来风吹着一响,本来生病的家人一听,病就好了。所以风车以前也叫吉祥轮,有驱邪的作用。”大年初一,村里的娃都跑到梁德福家“讨”风车“求”彩头,趁着这股热乎劲,梁德福马上拾掇起桌子,拿出做风车的材料,给孩子们上起了手工课:粘贴风轮、捆绑皮筋、安装泥鼓、插上彩色小旗,“嘿!咱应该糊成圆的,你都糊成鸭蛋形了,这就转不动啦……”梁德福风趣的点评逗得孩子们笑声不断。

“咱们通州大风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不能丢。”梁德福说,梁家风车起源于清末,能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至诞生以来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一直都是父传子、口教师传的方式得以传承。2007年,通州大风车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风车第三代传人的梁俊,也就是梁德福的父亲,成为了非遗文化最好的传承者。如今梁老爷子年事已高,风车技艺传承的重任落到了梁德福的身上。梁德福告诉记者,近十年来,他和父亲应邀担任了崇文区红桥小学、前门外国语学校等10余所学校的客座指导教师,专门教授风车体验非遗文化课程。而家门口的西集镇中心小学,也以通州大风车为内容,给一至五年级分别开发了《走进风车世界》校本课程,真正做到了传承、保护“非遗”文化。

和梁德福一家一样,王庄村的“团花剪纸”非遗传承人王文敏一家最近也挺忙。“虎虎生威、福虎闹春,还有冰墩墩和雪容融……”在王文敏家中,墙上挂着他和女儿王立红创作的多款团花剪纸作品,尤其是他们为冬奥共同创作的《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闹春》采用组合剪纸的形式,把主题部分“吉祥物闹春”镶嵌在葫芦上。王文敏说,因为葫芦的吉祥寓意很多,如“福禄万代”“多子多福”等。在古代民间也是驱邪避灾、祈求幸福的吉祥物。借此表达对虎年的祝福,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祝福。

一叠红纸、一把剪刀,玲珑巧思、妙手勾画,手指翻飞中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作品。只要得空,全家人就围坐一起制作剪纸作品,春节这几天,不少邻居上门来求团花剪纸。“平时谁家有喜事儿也让我给剪两幅,都是图个喜庆。”王文敏说。

内有传人,外有徒弟,如今已桃李满天下的王文敏,看着这些作品很欣慰。他希望团花剪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被更多的人熟知传承,“这些寓意美好的东西应该世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