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340期 >2022-02-07编印

副中心冬奥服务保障
刊发日期:2022-02-0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公交司机:为冬奥会“打气”

2-2.jpg进入闭环后,吴秀东每天都要熟悉自己负责的线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张群琛

北京2022年冬奥会正式拉开大幕,赛场内的比拼如火如荼,赛场外的各项保障也在有条不紊地忙碌开展。在交通运营保障中,就有来自副中心的公交司机的身影。负责通州及北三县区域运营的北京公交集团客五分公司共派出冬奥闭环保障人员240人左右,其中驾驶员100余名,还有行管员、调度员等。

807路公交车驾驶员吴秀东正在石景山区老山场站为运营车辆开展后勤保障。2008年,他就保障过北京奥运会,如今又参与冬奥保障任务,成为一名光荣的“双奥公交司机”。


车辆进场一路小跑忙引导

目前,吴秀东和其他5位保障人员主要负责在石景山区老山场站为运营车辆补充天然气。大伙儿开玩笑,这真是为冬奥会“打气”助威。因为场站白天还有正常运营的公交车停靠,冬奥闭环运营车的加气时间为每天18时至次日凌晨2时。吴秀东每天下午5点从隔离酒店出发,要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近3点才坐车返回。

吴秀东说,开赛后每天加气车辆多了一倍,从赛前的30多辆车增加到70多辆。为保障加气工作在8个小时内完成,有一名工作人员专门查看进场公交车气量。“场站不大,每辆车进场后,要迅速引导至正确点位,每个人都是一路小跑。既不能让司机等太久,也不能让车辆在场站门前拥堵。”

每天加气的第一拨高峰是晚上八九点钟,期间会有十几辆运营车进场。“师傅,车上还有多少气?”隔着玻璃,吴秀东高声询问驾驶员。“不多了,不到三分之一。”听到回答,吴秀东立刻引导其停进加气站。此时,负责加气的工作人员早已准备好,不到15分钟一辆车就加满了。刚驶出加气站,第二辆车已经就位。

过了晚上10点,进场的公交车明显变少。吴秀东能到休息间喘口气儿,摘下N95口罩,脸上是深深的勒痕,双手也冻得打不了弯儿。他仅用10分钟解决晚饭,然后迅速返回岗位,查看场站停车情况,为下一拨高峰做准备。


每条线路都门儿清

吴秀东也时刻准备着支援保障一线。“现在老山场站的公交有5条线路,都是从闭环酒店前往主媒体中心。我们保障的主要对象是各国记者。”

从进入闭环的第一天,吴秀东就开始熟悉5条运营线路,对沿线情况门儿清。“有两家酒店到主媒体中心都需要35分钟。另一条线比较长,先后停靠三家酒店再到主媒体中心,需要65分钟,每个酒店大概停靠5分钟左右。从进入闭环第一天开始,每天都要走两遍,早就记在心里了。”

冬奥保障任务比正常运营更加繁忙。冬奥会期间闭环酒店前往主媒体中心的闭环运营车24小时在岗。白天15分钟一班,晚上发车间隔稍微久一些,但是不管多晚都有车守候运送工作人员。“班次多排班儿也多,知道要进闭环服务,我还锻炼了一阵,每天去绿心公园跑一圈,希望能以最好的精神面貌参与保障工作。”吴秀东乐呵呵地说。


老师傅也得“从零”培训

作为一名有18年工龄、保障过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司机。当听到保障冬奥运营的任务后,吴秀东立即积极响应。

虽然经验丰富,但吴秀东仍和公交集团其他司机一起参加了严格的保障培训。“从最基础的驾驶技术、交规开始,认真学习每条规章制度。别看老师傅多,但每位司机都是‘从零起步’。保障运营和平时还是有所不同,比如在环线上行驶速度每小时不能超过50公里,城市道路上速度保持在每小时40到45公里之间。每辆车完成保障任务回到场站还要全面消杀。”

严格消杀和防护流程也让吴秀东印象深刻。“除了车厢地面和座椅,就连窗户和窗框边缘的覆盖处都要清理。那块地方特别小,得用筷子顶着抹布擦。而且每辆冬奥保障车都经过改造,驾驶室后面安装隔板,与车厢完全分开。前门专供司机使用,运动员和记者走中门和后门。此外车厢里还安装了通话器,方便有需要的乘客第一时间与司机联系。”他说。

吴秀东坦言,能够保障双奥固然十分兴奋,但责任感也越来越重。“我们会做好每项工作,为冬奥会圆满成功举办贡献一名副中心公交人的力量。”


医护人员:做冬奥赛场的“守护神”

本报记者 张程伟

“7点半准时出发,是我们‘铁打的规定’,绝不能晚。”自从1月23日开始加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男子冰球项目医疗保障工作后,潞河医院骨科大夫唐本强将第一条规定牢牢记住。与出发时间的“硬性”规定相对应的是“弹性”的下班时间。“我们离开场馆的时间根据比赛时间安排。”要在当日最后一场比赛结束半个小时后,才能够撤离,最晚一次是晚上12点。

参与冬奥会医疗保障工作虽然才13天,但是为了这场体育盛会,唐本强和院里各科室30多名老中青三代“潞河人”已经备战了近半年时间。期间,他们接受了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的急救培训。内容除了与医学相关的药品、兴奋剂、运输担架、抢救设备应用等,还包括冬奥知识、各国饮食习惯、宗教信仰、英语口语等,每次培训后都要考试。“内容特别丰富,的确学到了很多平时接触不到的知识,感觉又回到了大学时代。”唐本强回忆起这段学习培训时光觉得非常值得,也为冬奥医疗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冰球小组赛提前开赛。在冬奥会开幕式前,唐本强已经和同事们一起投入到保障工作中。和冬奥会其他场馆的医疗保障设施一样,这里设置了训练馆医疗站、竞赛馆FOP医疗站、运动员医疗站和观众医疗站,实现了各大场景各类人群医疗保障全覆盖。

在运动员医疗站,唐本强和同事们除了要负责运动员的医疗保障,场馆内工作人员、志愿者、媒体记者及其他保障人员的医疗救治也由他们负责。“绝不能让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出现新冠病毒交叉感染风险!”这是他记住的第二条规定。每天的工作都是由“消杀”开始和结束。每接诊一名病人,接诊的医护人员都要对防护服面罩、胸前、双手等部位喷洒消毒液,诊室环境也是一人一消杀。“每天都要进行很多次消杀,这是对运动员和全体参与者的负责。”虽然一天重复很多遍,但大家每次都以“彻底”为标准。

提起任务强度,唐本强觉得比平时门诊要轻松一些,唯一的不同是患者随机,不可能来就诊的都是自己本专业的患者,这对医生的要求也提高了。“我们每组各专业的医生都有,但有时也会遇到需要各专业集体‘会诊’的患者。”唐本强说这些突发情况都不算问题,在场馆外,他们有强大的专家团队,遇到问题随时通过对讲机传递信息,会很快得到专业支持。

进入闭环管理后,唐本强与家人只能靠电话沟通,每天奔波在宾馆、场馆两点一线间。“除夕那天我们组工作结束的早,晚上8点多就回宾馆了,通过微信给家里老人拜了年,还看了一会儿春节晚会,挺幸福的。”唐本强说,最感谢的就是家里的支持,等孩子长大后,他要把这段保障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供电巡检队:保“冰丝带”灯光绚烂

本报记者 田兆玉

夜幕下,来自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的场馆电力保障团队工作人员开始了当天最后一次巡检巡视,50岁的石逸颖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首批进入场馆的工作人员,老党员石逸颖倍感荣耀。为了保证“冰丝带”灯光绚烂的夜景效果,工作人员巡视时需要测量记录电力系统末端的电压电流、接头温度等,全面掌握设备运行状态,一旦发现异常随时上报处置,确保供电安全稳定。

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唯一一个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是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将承担冬奥会速度滑冰比赛项目。

从照明到制冰,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保障。

国家速滑馆临时电力负荷需求涉及转播、安保、体育展示在内的19个业务领域。身处供电保障最前沿,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组建了144人的国家速滑馆电力保障团队,队伍中有身经百战的“保电先锋”,有参与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供电保障的“冬奥达人”,有扎根一线多年的配电站室专家……从供电保障管理、技能人才配备、多语言沟通服务等多方面做好充足准备。在统筹考虑各种负荷类型及永久电源设施情况后,团队为场馆新增1座预装式配电室、6台箱变、8台发电机、69千米高低压电缆等共10类临电设施。

目前,国家速滑馆的电力保障工作已经完全按照赛时标准进行。1月23日起,保障团队已全员上岗,到达闭环内外的各自点位,开展保障工作。

从进入闭环起,石逸颖就给自己的工作加了码,“在场馆基本完工时我就进入场馆开始工作,从熟悉环境到熟悉电器设备的总体接线情况,再到后期的调试、验收、协助发电等,可以说全程参与,临近比赛,我更要小心谨慎,做好场馆的供电保障工作。”

1月25日是北方小年,下过雪的北京格外冷。石逸颖的几位同事陆续进场工作。作为提前进驻人员,他带着大家熟悉铺设电缆情况、设备负荷点位等具体情况。“刚下过雪,地面结冰。一次室外作业时,我一个不留神踩在冰上滑倒了,当时膝盖重重的跪在了地上。”这一下,让他觉得钻心的疼。“同事们赶紧陪我去场馆医疗站检查,医务人员嘱咐尽量少走动,但是休息一天就意味着耽误很多工作。”石逸颖没听劝,忍着疼痛坚持工作。到了中午吃饭时,原本只要2分钟的路程他却硬生生走了20分钟,倔强的他终于向同事们开了口,“那几天大家都轮流帮我打饭,腿虽然疼,但心里热乎乎的。我知道,大家都关心我,都希望我早点好起来,继续带着大家把场馆的供电保障工作做好,为冬奥服好务。”

目前,石逸颖和同事们的工作进入最后的电力设施隐患排查。“从供电设备到用电设备,容不得半点闪失,大家工作时都打起十二分精神。”石逸颖说,设备的负载率大不大、温度有没有过高、电流电压是否与常规数值差别巨大……“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要进行数值对比,观察数值是否提高、下降,再进行分析,我们要全力以赴做好保障服务工作,用我们专业技术保障冬奥会顺利举行。”


环卫部门:全员进入“冬奥时间

本报记者 冯维静

2-1.jpg小型车辆穿梭于大街小巷中,提升清扫作业能力。记者 常鸣/摄

冬奥会期间,通州区环卫部门通过创新作业模式,延长作业时间、增加道路清扫保洁力度、配备全新高性能多功能保洁车等措施,打造出清洁的城市环境,营造出欢庆冬奥的热烈氛围。

大年初五,几名环卫工人和两辆大型机扫车正在潞阳桥西路进行洗地作业。这是通州京环公司开启“冬奥模式”,为确保副中心道路环境干净整洁而增加的一项作业。

据通州京环公司城市机扫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公司制定的“百日攻坚,助力冬奥”冬季扬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他们对潞苑北大街、六环西侧路、京榆旧路等6条道路的主路开展“一扫、两保”作业。同时,采用人工、机械配合的形式,在每天中午地表温度3℃以上时,添加环保型融雪材料开展午间机械清洗作业,加大辅路及匝道口人工清扫保洁工作,并根据气温情况增派洗地车,利用自带喷枪,逐一对护栏柱墩进行清理。此外,针对冬奥期间降雪天气,公司在原有36辆多功能除雪车,27辆小型融雪剂撒布机,66辆融雪车的基础上,在城市副中心主要道路上新增4辆新型多功能除雪车,每辆车单班次作业能力提升50%。这种车也是北京环卫集团在奥运场馆周边配备的扫雪铲冰主力车型;同时,针对背街小巷的扫雪铲冰作业难度,公司技术人员将步道冲刷车改装为小型融雪车,改装后的车辆可穿梭于城市副中心背街小巷,配合人工清扫力量第一时间清理积雪,大大提升了背街小巷扫雪铲冰作业能力。

春节恰逢冬奥会,通州区各街道乡镇也纷纷以“冬奥有我 美化家园”为主题开展垃圾分类宣讲和疫情防控、环境卫生大扫除、环境整治等志愿活动。通州区城市管理委也结合疫情防控措施,多举措为新春佳节和冬奥会保驾护航。除了做好主要道路、街巷胡同和公共区域的日常保洁工作外,还按照清扫保洁等级要求,做到“一日两普扫,中间捡拾,全天候保洁”,确保垃圾日产日清,无积存和暴露垃圾。此外还加强督导检查工作,采取定点与随机的方式对全区市容环境进行检查,对发现的卫生死角、积存垃圾等环境卫生问题第一时间通知属地及相关部门进行整改,确保全区环境干净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