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331期 >2022-01-24编印

国际邮件快件疫情防控指引发布
接触邮件14天内发热要主动测核酸
刊发日期:2022-01-2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孙乐琪)市疾控中心日前发布《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国际邮件快件疫情防控技术指引》。依据指引,接触国际邮件快件14天内如果出现发热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要主动进行核酸检测。    

指引明确,拆国际邮件快件包装前,要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减少直接接触;拆件时尽量在户外进行,外包装不要拿回家中,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如需拿回家中,可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对内外包装进行全面消毒。对邮件快件本身也可用消毒剂、热力消毒等方式进行消毒,或存放一段时间后再使用。处理完邮件快件后及时摘下手套,进行手消毒或清洗双手,更换口罩,避免用不清洁的手触碰口、眼、鼻。在接触国际邮件快件14天内如出现发热、干咳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流行病学史。主动进行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方可返回工作岗位。    

国际邮件快件入关时,相关部门要按规定开展新冠病毒检测监测,并对进口邮袋及拆袋后的邮件快件外包装进行全面的预防性消毒。所有国际邮件快件在通关、存储、运输、分拣等环节应做到国际与国内分区存放,设置物理隔断,并做好各环节的登记工作。海关监管中心、口岸、分拣中心和末端网点应对每个邮件外包装的所有表面进行喷洒消毒。国际邮件快件应遵循分类确定存放期的原则,从收寄开始到投递至终端为止,可根据材质、保存条件等确定一定的存放时间。疾控部门建议室温下不锈钢、塑料材质的存放时间至少7天,布料材质的存放时间至少5天,纸质、木质、玻璃材质的存放时间至少4天。    

指引还明确,高风险岗位人员要落实备案管理,建立健康监测制度,相对固定工作岗位,国际国内业务要严格分隔作业区域,内外不交叉,提倡闭环或者封闭管理,可采取一定工作周期的轮班制,在工作期间集中住宿、封闭管理,工作场所与居住地之间点对点转运。在非工作期间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居家健康监测,不聚餐、不聚集、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高风险岗位人员在处理国际邮件快件过程中,应当切实加强个人卫生防护,做好上下岗前体温检测。对于保洁员等后勤保障人员、外包运输车辆司机等相关人员,也要开展输入性疫情风险排查防控。国际邮件快件从业人员应遵循“应接尽接”的原则,全程完成新冠疫苗接种。从业人员可实施分级分类定期核酸检测措施,每周不少于1次,高风险岗位人员应适当提高核酸检测频次,并根据疫情形势进行动态调整。


相关新闻————

本市新增9例本土新冠肺炎病例

本报讯(记者 李祺瑶 实习记者 何蕊)昨天,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庞星火通报,1月22日16时至23日16时,本市新增9例本土新冠肺炎病例,其中确诊病例5例,无症状感染者4例。

目前,本市已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对所涉及风险点位进行排查,对各类风险人员进行分类管控。庞星火说,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全基因测序结果,本轮疫情目前有两个较为明确的传播链条,分别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关联疫情和德尔塔变异株关联疫情。1月15日以来,本市累计报告本土新冠肺炎病例43例,其中,奥密克戎变异株关联疫情累计报告病例6例,均为确诊病例,均为轻型;德尔塔变异株关联疫情累计报告病例37例,包括确诊病例27例、无症状感染者10例。当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关联疫情总体平稳,新增病例均来自管控人员,社区传播风险有限。德尔塔变异株关联疫情处于发展阶段,传播链条基本清晰,已发现病例均直接或间接与冷链物品或相关从业人员有关。

庞星火提示,本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要坚持从严从快从紧,快速开展病例调查、风险人员及物品排查,人物同溯、同防、同查、同管,市场、超市、公共卫生间等公共场所要加强清洁、通风与消毒管理。请与病例活动轨迹有交集的人员,或接到健康宝弹窗提示的人员,立即主动向社区报告,配合落实防控措施。进行核酸检测时服从安排,有序排队,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做好个人防护,履行好疫情防控个人责任,共同筑牢首都安全屏障。


本市新增1个中风险地区

本报讯(记者 李祺瑶 实习记者 何蕊)昨天,在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上,市卫健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昂介绍,本市新增1个中风险地区。

截至1月23日12时,丰台区新村街道怡海花园恒丰园近14天累计报告2例本土确诊病例。经市疾控中心评估,按照《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分级标准》,本市即日起将丰台区新村街道怡海花园恒丰园定为中风险地区。

截至目前,本市有高风险地区1个,为丰台区玉泉营街道万柳园小区;有中风险地区2个,为丰台区新村街道怡海花园恒丰园、房山区长阳镇北广阳城大街8号。全市其它地区均为低风险地区。


购买“四类药品”需在72小时内测核酸

本报讯(实习记者 何蕊 记者 李祺瑶)昨天,在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上,市卫健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昂介绍,1月23日起,既往14日内及今后购买退热、止咳、抗感染、治疗咽干咽痛四类药品的人员,需在72小时内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北京健康宝将通过核酸检测数据库比对,未能按时进行检测的,将进行弹窗提示,可能会影响出行和日常生活。

市药监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屈浩鹏介绍,为简化市民在药店购买“四类药品”的登记手续,市药监局为本市每家药店赋予独立的二维码,消费者进店购买“四类药品”,需用健康宝扫描药店“购药二维码”,完成少量信息勾选登记,信息会自动上传。消费者在网络平台购买“四类药品”时,需登记相同的信息。

屈浩鹏提示,市民扫码登记信息时,要准确填写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在京居住地址以及简要的流行病学信息。若为他人代购药品,应携带或出示用药人的身份证明信息;老年人、儿童、视力听力残障人士、没有智能手机等无法使用“北京健康宝”扫码的特殊人群购买药品时,由药店工作人员协助登记,同时填写本人居住的社区、村、酒店、单位或同住人员的联系方式,以方便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回访。全市药店要规范购药信息登记,加强对进店顾客的服务和引导,协助特殊人群登记购药信息并上传系统;确保“新冠肺炎11种症状及附近发热门诊地址”等提示信息张贴在药店显著位置,引导出现发热等症状的患者及时就医;明确区分健康宝二维码和用于“四类药品”购买信息上传的二维码张贴区域,并做好解释工作,使进店消费者不误解,不购买“四类药品”的消费者不误扫;做好药店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和环境消杀。

本市各区市场监管部门将加强督导检查和稽查执法,对违规药店实施严厉处罚。严厉查处不登记、不报告的药店,并对瞒报、谎报、漏报信息的购药人员进行信用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