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要闻总第319期 >2022-01-08编印

代表委员热议冬奥议题
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新典范
刊发日期:2022-01-0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赵鹏 冯维静 关一文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幕进入倒计时,今年市两会上,冬奥议题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重点。


许泽玮代表:冬奥会应采取路段级气象预警

       来自延庆团的91科技集团董事长许泽玮代表提出了“关于北京冬奥会综合保障加强交通基础建设的建议”。他表示,冬奥期间本市应采取路段级的路面气象预警,轨道交通系统则应当提供紧急交通服务,在突发事件情况下突破常规运营时间。

       许泽玮表示,目前北京交通拥堵等问题普遍存在,需要进一步建设好冬奥会相关交通系统,预测场馆交通需求,制定好临时交通设施规划。他认为,在冬奥会赛期内,联通各个场馆的道路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不排除会出现能见度低、路面被冰雪覆盖等情况,导致行车困难、危及行车安全。此外,滑雪场的特殊性决定其地处偏僻,抵达路程较长,使得行车难度更大,遇到问题时的路面抢修也更困难。

       为此,他建议加强相关场馆路段的气象分析预报,通过路面状况监测仪实际测量路面温度,实现路段级的路面气象预报,以及对覆盖冰雪路段的准确预警,可大幅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轨道交通系统可为公共交通系统提供紧急服务,在突发情况下突破常规运营时间。

       他还提到,由于冬奥会场馆地处偏僻,交通状况也相对复杂,如从市区前往滑雪项目场馆,市民需先后乘坐京张高铁延庆支线、延庆站摆渡车、延庆赛区索道等交通工具。为应对偶然性的突发交通事件,急需强化应急保障,以运营单位职工、高速交警、消防队员、医生等为主,志愿者、民间组织为辅,覆盖包括道路交通、轨道交通、索道等领域,构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培训掌握冰雪天气下应急救援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保障交通安全。


吴宜夏委员:打造京张冰雪体育文化休闲旅游带 

       来自农业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中国中建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吴宜夏今年准备了8份提案,其中2份是关于冬奥的。她建议,要注重双奥之城在“后冬奥”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冬奥效应着力打造“高精尖”冰雪体育产业,延伸发展形成户外休闲产业。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打造京张冰雪体育文化休闲旅游带,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形成冰雪产业集群。

       吴宜夏介绍,北京作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国际奥委会希望北京不仅为冬奥会的举办树立新标杆,更希望北京和张家口能“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搭建以奥林匹克为载体的跨体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平台,可以用奥林匹克这个全世界都能听懂的体育语言,更好地讲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后冬奥”时期的场馆利用、文体融合持续开展,吴宜夏建议,利用奥运赛事场馆遗产,引进和筹办国际重要体育赛事,打造“双奥之城”城市名片。

       “冬奥将成为我们冬季运动的一个新开端。”吴宜夏还建议,冬奥场馆应建设成首都(含张家口区域)冰雪运动的培训基地、群众健身的锻炼场地、游客参观的打卡胜地和青少年冰雪运动的考试场地。主动引入国内一流、运营经验丰富的运营商,将一个个分散的场馆,整合串联成一条条旅游精品线路,配套建设娱乐、餐饮、酒店等设施,让游客们来得了、留得下、吃得美、玩得好。

       在双城协同(空间)方面,她建议多部门协同张家口市乡村振兴的同时,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打造延庆区和张家口市的半小时都市圈。结合乡村振兴过程中实施的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在奥运场馆利用、道路交通规划、旅游资源开发、配套设施供应、劳务人口吸纳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积极打造京张冰雪体育文化休闲旅游带,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形成冰雪产业集群,吸引国际体育组织落户北京。谱写双奥双城在京津冀一体化大背景下的新篇章。

       此外,她还建议以“科技冬奥”为示范引领,加强智能技术场景应用与体验布局,搭建体育领域科技应用场景,发展高端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智造”,带动冰雪运动户外装备等制造产业发展。推动数字赋能体育产业,探索搭建北京市体育产业互联网平台,助力科技型企业加速发展。


刘学增委员:以冬奥会为契机推动冰雪体育消费升级

       消费是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日益临近,体育消费,特别是冰雪体育消费强势增长,已经成为助推北京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的重要内容。致公党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刘学增委员建议,依托现有冰雪设施,形成场馆联动,让更多“零基础”市民走上冰场;加快京张冰雪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开发“冰雪+”项目,与教育、文化、旅游、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

       “实际活跃人群规模不足,能年度性参与冰雪体育运动的人数比例较低,这是北京冰雪消费市场的典型特征。”刘学增说,约70%的参与者为一次性体验者,没有实现经常化消费。冰雪运动入门费用高,加之缺乏专业训练和文化熏陶,很多人仅停留在体验阶段。

       由于起步晚,冰雪赛事管理、竞技、服务、教育、工程等人才较匮乏,制约了北京市冰雪运动的快速发展。冰雪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    

       为此,刘学增建议,应转变消费观念,培养冰雪运动消费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冰雪运动知识,体会运动魅力。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活动,依托现有冰雪设施,形成场馆联动,让更多“零基础”市民走上冰雪场所,盘活冰雪体育消费市场。加快京张冰雪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拉长产业链,提高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可持续性。

       他说,应提升产品和服务业质量,夯实冰雪运动消费基础。加强冰雪运动产品开发,塑造一批具有产业特色、文化内涵的活动品牌,释放冰雪消费活力。积极组织“冰雪+”项目,推动冰雪运动与教育、文化、旅游、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进程,积极引导冰雪体育消费回流。积极参与国际雪联、国际滑联、国际冰联等机构举办的国际赛事,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教练员、体育管理、创意设计、运动科研、中介服务等专业人才,提升冰雪体育运动培训、赛事服务、健康管理等行业服务水平。创新培训方式,通过技术升级带动消费升级,使初学人群转变为长期冰雪运动爱好者,逐步扩大居民冰雪体育消费规模和基础。强化市场监管,优化冰雪运动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