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316期 >2022-01-05编印

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
北京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
刊发日期:2022-01-05 阅读次数:93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骆倩雯

2021年北京空气质量交上了近乎完美的答卷。

昨天,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2021年北京空气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介绍,2021年,经过全市共同努力,在区域空气质量同步改善、气象条件较常年整体有利的情况下,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PM2.5和臭氧(O3)同步达标。至此,北京市空气质量实现首次全面达标。


6项主要污染物全面达标

于建华表示,北京市集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以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

北京从2004年开始二氧化硫(SO2)稳定达标,2019年开始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氮(NO2)持续达标。2021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和O3浓度分别为33微克/立方米、149微克/立方米,首次同步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10、NO2、SO2年均浓度分别为55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3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CO)浓度为1.1毫克/立方米,均多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至此,各项大气污染物实现协同改善,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

蓝天白云成了京城亮丽的风景。据统计,2021年,北京市优良天数达到288天,占比78.9%,接近八成,较2013年增加了112天,相当于2021年的优良天数比2013年多了将近4个月。其中,2021年的一级优天数为114天,较2013年增加了73天,“这说明北京的蓝天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了!”于建华说。

蓝天显著增加的同时,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发生频率、峰值浓度、持续时间均明显下降。2021年全年,北京仅出现重污染日8天,较2013年减少50天,降幅高达86.2%。可以说,夏季秋季的PM2.5重污染已经基本消除,PM2.5连续达标天数为170天,比2013年多157天。


南四区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2021年PM2.5年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降幅达到63.1%,平均每年下降7.9%,远超发达国家城市同期下降幅度。

空间分布上,空气质量分布的格局从“南高北低”变为“各区均匀趋同”,南北浓度差距已经由2013年的63微克/立方米下降为2021年的16微克/立方米。在全市各区域浓度整体性下降的同时,南四区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二氧化硫继续维持极低的浓度水平。从2013年以来,随着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等压减燃煤措施的实施,北京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持续降低,从27微克/立方米降至10微克/立方米以下;2017年以来持续保持个位数;2021年进一步下降至3微克/立方米的极低水平,相比2013年降幅达到88.7%,燃煤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另外,二氧化氮浓度持续下降。2013年至2021年,伴随着机动车燃油替代、老旧车辆加速淘汰、鼓励支持新能源车发展等措施的实施,北京市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从56微克/立方米降至26微克/立方米,降幅达到53.6%;尤其是2019年以来,二氧化氮浓度在稳定达标基础上继续下降,标志着移动源等污染治理取得较大成效。


目前还不是高水平的达标

“2021年首次全面达标,但因为还不是一个高水平的达标、不是基础很稳固的达标,所以不敢有一丝懈怠。”于建华表示,为了让大家能呼吸到更加好的空气,北京还将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经过多年的治理,北京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更多地将转向社会生产生活方面,同样减少一微克,减排的空间更加收窄,难度更大,涉及的矛盾也更深层。

同时,在整个京津冀区域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背景下,如果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空气质量还是会发生波动,“这也正好证明了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实实在在地干,绝不会躺赢的。”于建华说。


周边区域对北京空气改善贡献率25%-30%

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不仅得益于本地减排,周边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也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表示,大气污染具有影响范围广、区域性、流动性较强的特点,连续五年来,京津冀区域都开展了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区域对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到底有多大?贺克斌介绍,从2013年至2021年期间,京津冀周边区域减排对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总体贡献了14.4微克/立方米。其中,在2013年至2017年的头五年间,周边地区包括山西、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三种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2.5)排放降幅分别是60%、22%、42%。这五年间,区域减排对北京PM2.5浓度下降贡献了7.1微克/立方米,在降幅占比中达到22.5%。

在2018年至2020年,区域四种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PM2.5)排放降幅分别是32%、10%、6%和22%,周边减排对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贡献了4.6微克/立方米,占比约为27%,“所以整体来说,周边区域减排对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率大概在25%至30%之间。”贺克斌说。

在未来的大气污染防治中,随着北京本地减排潜力逐渐收窄,周边区域减排对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贡献比例将会逐渐增加。


专家:空气质量小幅波动属正常

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浓度是不是就会一路持续走低?

贺克斌表示,空气质量改善涉及本地减排、周边减排和气象条件三大因素。今后大气污染治理中,北京每降低一微克需要付出多大努力?贺克斌表示,这是受三方面影响的,有本地、区域和气象条件三个因素。“未来空气质量出现波动很正常,控制在小幅波动,类似震荡曲线,只要整体趋势是下降的,就不用纠结某一年到底是不是又出现反复。”贺克斌说,如果PM2.5年均浓度出现反复,到34或者35微克/立方米,那都是非常正常的情况,其他发达国家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形。

根据气象专家对“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区域气象条件的分析结果,“十四五”后半程不利气象条件出现的频率可能会增加,这就意味着气象条件制造的困难会加大。

“雾霾并不是一去不复返了,要巩固住达标的成绩,还需要全社会的艰苦努力、足够耐心。”贺克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