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但始终有一群“守护天使”默默陪伴在我们身边,冲锋陷阵、排忧解难,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铸起一道道坚固防线,为这座城市注入无限暖意。这是一种感动的力量。让我们向这些“最温暖的人”,致敬。
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警务支援支队民警魏建力
警营科学家
本报记者 张程伟
今年9月的一个晚上,一通急促的110电话,惊醒了值班民警,电话那头,一个12岁的女孩带着哭腔求助:妈妈抛下自己和10岁的弟弟不见了,还留下了遗书。
怎么找?上哪儿找?一般人碰到这种事立马就蒙了。但民警魏建力接案后,立即启动警务信息人员查找机制,不到5分钟就取得了一条关键线索:这位母亲在前一天曾反复出现在一座大桥上。魏建力当即判断:她很有可能选择在那儿跳河。
一线巡逻车组接到指令后,立即赶往现场,果然,那名失踪母亲就在桥边徘徊,正准备跳河。民警扑上去,成功将她劝阻下来。魏建力通过视频监控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顺利化险,长舒一口气:“孩子不用失去母亲了。”他用科技“拯救”了一个家庭。
这关键五分钟突破了“大海捞针”式的传统寻人模式,避免了更多悲剧的发生。两年多来,魏建力已先后协助找回走失人员1200余人次。
“95后”的魏建力是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警务支援支队民警。在他眼中,“城市像人体一样,有其吐纳呼吸的韵律、脉搏起伏的节奏和机体运行的规律。”这位戴着眼镜看起来像大学生的青年警务科技工作者,可是位不折不扣的“学霸”,16岁上大学、24岁成为全局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拥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5项,工作中自学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魏建力将高大上的系统、模型转化成基层民警“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小工具、小方法,让大家想用、爱用。
如今,他和警务支援支队的战友们一起,运用系统工程思维,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技术,为城市构筑起一个庞大的“视觉中枢”,打通城市安全运行的“感知神经”,让城市多维感知能力提升500%以上。
科技手段服务实战已经颠覆性地改变了传统的警务模式。两年来,魏建力带领团队直接利用科技手段抓获犯罪嫌疑人2600余人,提供各类有效线索6000余条,破获案件1200余起。
他的信念就是“要隔着屏幕当好战友的坚强后盾”,用警务科技的力量给城市以安全的温暖底色。
华卿画室学生用画笔定格张盼和同事们的工作场景。
宋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科医生张盼
白衣执甲 勇往直前
本报记者 张程伟
32岁的张盼,在宋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工作10年了。作为社区科医生,宋庄镇29个自然村的居民都是她的服务对象。
12月19日是个晴朗的周日。张盼一早到单位值班,刚坐下,突然,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平静。“有人员核酸检测样本有阳性反应。”通州区疾控中心的通知内容让她瞬间一激灵。
汇报、准备防护设备、装好采样物资,张盼迅速进入状态。“疫情以来,我们面对多次考验,平时还有演练,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让张盼有条不紊的底气还来自于,她清楚:战友们马上会集结支援。疫情发生以来,宋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增了一条规定:一旦发生疫情,相关人员必须20分钟内到达单位。“抗击疫情就是和时间赛跑!”
备班的防保科科长从家中急忙赶来,配合默契的两人穿着防护服直奔宋庄镇小堡村华卿画室。从接到电话通知到赶到现场,她们仅用了20分钟。“没什么害怕的,我们是医生,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谈起直面新冠阳性病例的感受,张盼说当时想得最多的就是“采样”。鼻咽拭子采集和环境采样一定要做到位,千万不能遗漏。
从19日至今,她和战友们始终奋战在一线。整理采样样品、数据审核、任务分解、支援一线采样……每天吃饭都是跟着采样时间走。“样品有时效性,每次样品送回,我们都要抓紧完成整理登记,保证最快时间送出。”吃饭只能“插空”。“我们中心在小堡村南,距离村口只有五六百米。战疫中,全中心130多人不分一线、二线,在保证日常门诊的同时轮班上!”张盼说。
12月25日晚寒潮降温,天寒地冻。她和同事从晚上8点开始,赶到距离宋庄镇中心最远的翟里村入户采样。当晚要采完200多户、近300个样本。防护服里不能穿太多衣服,就靠暖宝宝贴身取暖,但双手只能戴两层橡胶手套,张盼冻得手指僵硬。“我们放在后备厢的84消毒液都冻上了,喷出来的消毒液立刻就能化成冰渣,滴水成冰。”
看她们如此辛苦,居民也心疼。入户时,几乎家家递上热水,想让她们暖和暖和,“虽然没法喝,但心里还是超暖的。”让张盼感动的还有华卿画室的同学们。六七幅通过微信转来的画作,描绘出张盼和同事采样、集结、准备物资等场景,虽然穿着防护服都是相似的“大白”,但大家还是开心地从体型、身高中寻找自己的影子。画里,天使们白衣执甲、勇往直前。
通州区马驹桥消防救援站特勤一班副班长王刚刚
迎战火魔的“尖刀”
本报记者 陈施君
“不要怕,跟我上!”话音刚落,他手持水枪,第一个冲进火海。库房的火焰翻卷着向外喷出,伴随着噼啪的爆炸声,空呼面罩下的他沉着冷静,丝毫没有畏惧。
他是通州区马驹桥消防救援站特勤一班副班长王刚刚。今年1月21日,于家务乡深圳华鹏飞物流公司发生火灾。接到火警时,中队的晚饭刚做好,王刚刚和队员们没来得及吃一口,换上战斗服直奔现场。
火光冲天,北侧面积约3600平方米的仓库在猛烈燃烧,火魔在肆意吞噬着周围的一切,王刚刚的班组接到的任务是堵截库房东南角火势。“不要怕,跟我上!”他大喊一声,第一个冲进火场,带领车组号员迅速铺设了两支水枪,占领南侧库房消火栓供水。
水枪阵地一步步推进,一点点向前。在高压水柱的轮番进攻下,火势越来越小,被成功压制在仓库内。经过连续6个小时的奋战,大火终于被全部熄灭。此时,已是午夜12点。
正值寒冬腊月,室外温度达到零下十几摄氏度。“内攻的时候,感觉身上很热,火一扑灭,面罩、战斗服、手套上的水全都结成了冰,手套都脱不下来,用蒸气加热一下才行。”走出火场,王刚刚和队员们极度疲惫,中队送来了盒饭,他们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又累又困,扒拉了几口,有人捧着饭盒就睡着了。
王刚刚今年才23岁,别看年纪小,“战功”可不少。加入消防队伍六年来,他累计处置1200余起灭火抢险救援警情,拯救被困群众60余名,曾荣获部局嘉奖一次、总队嘉奖一次、支队嘉奖一次。
训练场上,他永远是最能吃苦的那一个,作为队站体能尖子,每次总队、支队组织的各项比武考核,他都踊跃报名,积极参赛,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他勤奋好学,常常与老班长探讨训练方法,为新队员积极传授经验。工作上,作为主战车车长,他带领车组人员对辖区交通和道路进行全面了解,定期对辖区物流园、小区、工厂企业开展灭火作战“六熟悉”,积极协助干部完成好各项工作,充分发挥班长的桥梁纽带作用,使队伍管理教育和执勤训练工作有条不紊。
在平凡的岗位上,王刚刚把青春和热血注入红门,在一次次的灭火救援中磨砺成长,展现热血男儿的价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青春的赞歌。
通州区北苑街道西关社区党总支书记马杰
一本账解百家愁
本报记者 柴福娟
社工不是“闲人马大姐”,社工是什么?
北苑街道西关社区门口挂着三块牌子:社区总支部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虽然说起来有三个部门,但执行具体事务的是一套班子,这套班子就是社区工作者,简称“社工”。党总支书记马杰,是这套班子的“掌舵人”。
与公安110实时联动,消防部门安全管理、城管城建的危房排查、社区卫生知识宣传、解决邻里纠纷……西关社区新老小区共存,19栋楼房、48户平房,2000多户、5000多人。管好这个“家”千头万绪,大事小情都要干。作为北苑街道最年轻的一批社区党总支书记,1989年出生的马杰已扎根社区11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通州榜样的“双料书记”,荣誉的背后是他为居民劳心劳力撑起的一片天。
“今年最后一批小微提升项目申报要持续跟进,这是惠民的好政策!”“商圈安装的北京政务服务功能一体机能够让企业少跑腿、不排队,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通惠南路29号院路面修补正在施工,我去现场看看。”……一大早,马杰便布置起来,桩桩件件有条不紊,“都在我心里记着账呢!”身材魁梧、性格豪爽的马杰有着一颗“绣花”心。
近日,在通惠南路33号院,崭新的58个电表箱装在两栋楼116户居民家门口。这可是个困扰了居民十多年的“心病”:之前院里电表箱持续工作了30余年。箱门破损严重,电闸暴露在外,居民提心吊胆。但更换不容易,小区无产权单位,谁出资谁出力?“要不联系点对点帮扶单位试试?”转进几回“死胡同”后,马杰试着挖掘资源,最终在帮扶单位协助下,资金问题有了着落,电表箱隐患终于迎刃而解。
马杰坦言:“老百姓的要求不能以一句‘不归我们这儿管’来拒绝。社区治理‘借东风’,就是打通更多力量、更多资源下沉的渠道,多元共治为民谋福。”
2020年,通州区启动了“小微项目惠民生工程”,马杰喜上眉梢,立刻梳理盘点辖区情况,“老旧小区要改造的地方太多了。”他心里的“民情账本”又翻开了,楼道内改造破损墙面约1137.3㎡,楼梯踏步修补878㎡,破损道路修补1285.36㎡,增设太阳能路灯10盏……他将居民反映强烈的改造内容按轻重缓急划分,设立小项,先后申报了22个项目,分批审报,大大提高了审批通过率。
在马杰的带领下,西关社区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居委会、北京市老年友好型社区、通州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他个人也获评2019-2020年度接诉即办先进个人、2020年北京市劳动模范、2021年北京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
熟悉马杰的西关社区居民李凤芝说:“几乎没有他不懂的地方,从户籍管理、缴纳水费到卫生医疗,我们关心的问题他都能答上来。他是我们的好书记,更是我们的当家人。”
通州区公共文明引导大队文旅中队队长潘会芸
“柠檬黄”守护在身边
本报记者 刘薇
“站稳扶好,快关电梯!”随着叫声,一道黄色的身影快速跑上前去。在环球度假区地铁站,一位老人乘上行扶梯时没站住,不慎向后翻仰,文明引导员潘会芸和同事飞奔过去,冲上电梯从后方托住老人的头。所幸,救护及时,老人并未受伤。这样的突发情况在潘会芸的日常值守中没少碰见,每次,她都跑在第一个。
一句问候、一次挥旗、一天的引导,62岁的潘会芸穿着她最爱的柠檬黄队服,一天天守护在城市的人群中。作为一名普通的公共文明引导员,她的工作难度不大,却感动了无数素不相识的人,用鲜红的小旗描绘着多彩的人生,用温暖的话语述说着文明引导的光荣与梦想。
在地铁七号线环球度假区站区,记者见到了潘大姐。她嗓门高、语速快,正面带微笑引导着候车的乘客排队,向遵守秩序的市民说着“谢谢”“给您点赞”。这已经是潘会芸坚守岗位的第十个年头,如今,她不仅是一名引导员,还是“文旅中队”的队长。
2012年,潘会芸应征成为一名“文明引导员”。刚工作没多久,她就发现,想要干好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并非易事。“最难的并不是风吹日晒雨淋的工作环境,而是部分乘客不配合的态度。”但潘会芸并不气馁,反而琢磨了很多帮助人的小妙招。比如她每天都会在包里备些创可贴、纸巾、热水、糖块、感冒药等应急物品,为需要的市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次,在土桥地铁站执勤时,潘大姐听到“啪”的一声脆响,回头一看,一位年轻女子脸朝下摔倒在车厢内。当时乘客正在上车,为了避免女孩受到二次伤害,她急忙过去帮忙,询问之下发现对方意识清醒,排除了突发疾病的可能后她赶紧把女孩搀扶起来。女孩眉骨磕伤血流不止,她一边为其送上纸巾止血,一边搀扶她出站去医院,又帮着她挂号排队,直到家属赶来,才放心离开。
“太谢谢阿姨了,现在我只要从十字路口经过,看到文明引导员就像见到家人一样亲切。”女孩伤好后,特意打电话到队里赞扬潘会芸的“热心肠”。
今年初,为了迎接环球影城的开园,潘会芸又奔赴新岗位,带领“文旅中队”在地铁七号线环球度假区站区开展文明引导。
潘会芸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地铁站里不少原本只看手机的年轻人听到提示开始抬头,“听话”地收起手机,注意脚下电梯。也有行色匆匆的赶路人慢下脚步,冲着“柠檬黄”们来句“您真棒!”每当此时,潘会芸嘴角扬起,眼里都带着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