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城韵总第307期 >2021-12-22编印

“宝藏爷爷”
刊发日期:2021-12-2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4444444444444444.jpg4-1.jpg

坚持垃圾分类20年的陈宝瑾将废品变身微缩园林景观、艺术装饰画等作品。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田兆玉

混置是垃圾,分类是资源,再利用是宝藏。在通州区,有一位坚持垃圾分类20年的老人。旧毛衣、快递箱、自行车内胎、一次性塑胶手套……这些别人眼中的“垃圾”,经他之手,或变身微缩园林景观,或升华为艺术装饰画,或蜕变成精致造型摆件,经过再利用后的垃圾焕发新生。

早饭后,82岁的陈宝瑾习惯性地走进工具间,坐在椅子上,打开箱子摆弄收藏的各种“宝贝”,开始每天两个小时的手工创作。陈老箱子里的“宝贝”种类繁多,全都是他分类后的精心收藏。这不,他突然来了灵感,看着几根从楼下公园捡到的小树枝和上次创作留下的大块泡沫,这就开动了。

树枝经过修剪粘贴,成了“大树”;塑料泡沫经过造型、设计、上色,成了“石头”和“土地”;将“大树”置于“土地”中,周边再点缀“石头”和用冰棍棒打磨成的“公园座椅”,这座以纸板箱为基地的微缩园林景观就完成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看着完工的成品,陈老若有所思。老伴张丽拿着一件穿了多年已经破洞的绿毛衣,正打算投放到家中的其他垃圾桶里。陈老看到后眼前一亮,当即要了过来。剪下几块毛衣碎片,揉搓后粘到“大树”枝干上,刚才还光秃秃的“大树”立即有了勃勃生机。老伴看到成品后赞不绝口:“老陈,真有你的,这都能想到。”

陈宝瑾当了一辈子教师,两年前搬到通州区居住。打年轻时他就喜欢手工制作,身为中学数学教师,平面几何知识更为他的手工制作帮了大忙。“以前我常用一些废旧物品制作教具,拿到课堂上使用,学生们特感兴趣,抽象的东西一下子就理解了,对学习帮助很大。”

这个废旧物品再利用的兴趣,陈宝瑾一直没丢。退休20多年了,他一直保持着垃圾分类的习惯。把一些可以用到的材料保存下来,用于手工制作或者修修补补。分类后留下的“宝贝”越来越多,除了常见的纸板箱、塑料瓶、报纸外,还有自行车内胎、药品包装、塑胶手套、塑料泡沫、羽毛球筒、卫生纸芯等近百种垃圾。原材料多了,制作的物品也丰富起来,塑料泡沫经过染色和有序排列后,成了颇具抽象艺术的装饰画;掉落的松塔,粘贴在塑料白板上,加以诗歌的点缀,成了馈赠亲友的佳品;牙签、冰棍木棒经过修剪拼贴后,成了微缩家具;自行车内胎有了神来之笔,变成朵朵菊花。在陈老看来,这些废旧物品都是难能可贵的“原材料”,通过观察其材质、特性、颜色等,改造得宜,就能变废为宝。

在陈宝瑾的工具间里,有女儿特意定制的两个超大展示架,上面摆着的全是他的手工作品。他拿出一个透明屏风,指着上面栩栩如生的热带鱼出考题:“这些热带鱼你能猜到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母女俩琢磨半天说:“看着眼熟。”陈老哈哈一笑,从收藏箱里摸出一板药品包装,指着包装上凸出的塑料壳有些得意地解释:“这些外壳剪下来后,再画上条纹,就变成了立体热带鱼。”

做的多了,陈宝瑾有时也会缺乏创作灵感。逛商场、逛超市就成了他快速“充电”的妙招。家中的书架上有几组精致的茶具,陈老指着一个菱形茶壶说:“这就是逛商场得来的灵感,当时看到有类似的物品,我一想不难,手里现成的几样东西都用的上,回来还真就做出来了。”茶壶外表金箔耀眼,灯光一照闪闪发亮,陈老说:“这是别人家装修剩下的半张壁纸,女儿帮我带回来的,茶壶做完贴上这壁纸,多好看。”

喜欢读书看报的陈宝瑾,还利用分类垃圾制作出了中国高铁穿山而过的模型。青灰色的山峰巍峨陡峭,半山腰处横亘着一座桥梁,一辆高铁列车正穿山而过。这个作品是他用纸箱和木头制作而成的,前后花了近一个月时间。为了将山川形态做的逼真,他又是翻看旅游照片,又是查阅风景纪录片,最后想出妙招,“先在纸板上画出山的形状,把画好的山剪下来,用乳胶粘到一起,立体感就出来了。然后在模型上包裹两层纸,等风干之后再上色。你看这效果,是不是特像。”

20多年来,陈宝瑾慢工出的细活已经有几百件,大多数都被他当作礼品送了出去。“朋友都喜欢我的手工,我做好了就送给大家,省得他们再买装饰品了,这也是变相为垃圾减量。”陈老说,他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每一件“材料”都有它的用武之地,一起做好垃圾分类,让旧物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