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303期 >2021-12-18编印

聚焦文化旅游 打造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
刊发日期:2021-12-1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2-1.jpg城市副中心将推进环球主题公园后续项目及周边区域开发,形成集文化、科技、休闲、娱乐、商业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打造北京文化旅游新地标。记者 常鸣/摄

2-2.jpg

本报记者 陶涛 刘薇

 “聚焦文化旅游,承接好环球主题公园资源外溢,重点抓好‘一区、一河、三镇’建设,打造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表述,让许多代表委员对文旅区的未来发展颇为关注。


推出“环球主题+”精品文旅线路

“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客观要求,环球主题公园作为北京市近年来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串联整合了大运河、宋庄、台湖、张家湾等周边特色文旅资源,对推动北京市对外开放和‘两区’建设,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区政协委员刘利说,要建设古今同辉的城市风貌,对标“十四五”规划和群众需求,城市副中心文旅产业发展还面临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充分、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力度不足、环球项目文化内涵建设不足等挑战。

刘利建议,要利用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剧院等地标性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副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同时打造副中心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加强区级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建设。城市副中心要以服务业扩大开放为契机,全方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源、社会组织等融入公共文娱服务,积极引导优质文旅资源向副中心转移。

“应以环球主题公园为核心,串联整合大运河、宋庄、台湖、张家湾等周边特色文旅资源,推出‘环球主题+’精品文旅线路。设计打造大兴机场到环球影城沿线主题文旅项目,呈现副中心文化特色,为外省市、境外游客提供住宿、游玩一体的旅游体验,促进副中心文旅产业国际化发展。”刘利还建议,围绕环球主题公园打造国际旅游消费集聚区,在度假区建设文化和旅游时尚商务休闲空间,举办国际时尚潮流品牌发布会和展会,发展国际品牌首店首发经济,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旗舰店、体验店,发展原创品牌概念店、定制店,建设国际知名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引领国际时尚潮流发展,促进副中心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加快北京环球度假区周边配套产业规划

北京环球度假区位于通州文化旅游区内,总用地面积4平方公里,分三期进行建设,总体规划包括3个主题公园、7个配套度假酒店、2个商业餐饮综合体以及停车、后勤等配套设施,计划于2030年整体建成。区人大代表王他一介绍,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开业,地铁、停车、后勤设施、员工公寓等一次性已于一期同步建设完成,二期主题公园以及相应的度假酒店、商业餐饮综合体仍处于前期筹备中。“按照项目总体规划,通州文化旅游区将以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及度假区为核心,在周边规划落地一批配套产业项目,拉动关联产业发展,有效承接环球影城溢出效应。”

王他一建议,应加快推动配套产业布局规划。“北京环球影城已正式开园,未来还有二期、三期主题公园及度假内容落地,将成为大客流高水准旅游目的地。应加快研究周边配套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规划及落地实施,让北京环球度假区成为副中心乃至全世界最顶尖的旅游目的地。”

此外,他还建议,要充分发挥好北京环球项目带来的价值,着力在拉动、溢出、共享三个方面做好文章。拉动就是环球上下游产业链以及相连产业在文化旅游区落地,形成文旅领域的高精尖产业集群;溢出是指延伸环球游客在周边的体验和消费;承载则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需求,充分发展周边配套;共享即在副中心、通州区与环球项目互为客源市场的主体、企业融合发展,建立高水平的客源共享系统,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融合发展,包括大运河人文历史自然之旅、宋庄创意艺术之旅、台湖文化演出之旅、张家湾设计创意之旅等。通过一系列的开发运作,充分利用北京环球在文旅领域的龙头引领作用,构建副中心文旅发展新高地、世界级旅游度假目的地和首都国际消费中心。


建设乡村精品民宿发展夜间经济

“很多村镇内都还有闲置房屋存量,可以把这些房屋改造成文化民宿,承接北京环球度假区溢出效应,结合在地文化、河流森林自然景观以及农业体验场景。这将有效增加游客的旅游内容,让更多游客多留一夜,也能带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改变农民生活观念、改变地区整体商业形象、解决危房安全隐患、盘活闲置资源、引入高素质人才等附加效益。”区人大代表金镇锡告诉记者。

金镇锡建议,要把民宿经济发展与村庄规划绑定,同时推进民宿和民俗文化发展,把更多原生态的乡村文化、历史元素等融入民宿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将“住民宿赏民俗”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此外,他建议统一规划,进一步规范标准化管理,用综合服务水平来提升整体民宿的品位。

“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承接环球影城外溢资源,推动周边酒店升级改造和精品酒店建设,加快辖区特色文化产业园、奥特莱斯和免税店布局建设,培育发展夜经济、首店经济,打造更多高品质商圈和网红打卡地,促进文旅商融合发展。”区人大代表杜德耕介绍,随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案发布,城市副中心正在布局夜间经济版图,点亮夜色中的多元消费业态。今年,九棵树街道立足云景东路、通马路(九棵树段)、领展—阳光生活广场商圈、弘祥—东朗文创园区现有浓厚商业基础,梳理编制“两线两片”活力消费街区促进发展三年计划,努力融入新发展格局,系统构建消费服务供给升级和优化机制;策划开展“新创意、新消费”大赛,提升商圈知名度,焕发市场活力,激励和吸引首店落户、创意落地;筹备组建商业联盟自治组织,在市场监管局指导下,落地首个预付式消费服务平台,进一步规范经营秩序,提升消费体验,打造“安心消费”街区。杜德耕建议,作为城市形象和促进消费的重要举措,积极发挥有为政府的引导促进作用,和有效市场形成呼应,稳步建设夜间照明和景观,完善夜间公共服务,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升级深夜食堂街区,点亮夜京城,助力夜经济。


副中心城市更新全面融入海绵城市理念

本报记者 冯维静

“加快推进城市内涝治理,提高城市韧性,2022年35%的城市建成区将达到海绵城市要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发展方向。

经过4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城市副中心已形成了生态城全域建设海绵城市优秀示范片区及镜河、运河商务区、城市绿心等一批特色优质典范项目。如何让“海绵城市”更“耐吸”?区政协委员宫永伟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城市更新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充分利用好传统排水防涝设施,修缮及利用历史传统排水防涝设施,采取生态治理措施开展内涝治理。“特别是老旧小区要因地制宜地结合现状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设施,控制源头雨水径流。” 宫永伟说。

宫永伟介绍,雨洪管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海绵城市体现了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 “所谓海绵改造,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宫永伟说,这项工程不仅改造了城市的基础设施,也改革了政府的雨洪管理思路。

城市副中心紫荆雅园是北京市首批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对象,宫永伟带领的北建大雨水团队承担着重要研究和实践工作,通过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蓄水池等约20种“海绵设施”吸收、分散雨水,减少地表径流量。“紫荆雅园的这些装置,比如雨水花园、透水砖等,只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部分技术手段。”宫永伟说,工程师们设计各区域的改造方案时,会根据各小区、公园、道路、广场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4年多,通州已有包括小区、学校、市政道路、公共建筑、河道水系等185个项目完成了海绵化建设,47个项目正在施工,试点区域改造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4.2%。“也就是说,经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集蓄、利用、蒸发等,该区域全面控制雨水量占到了年总降雨量的8成以上。”

宫永伟说,截至2021年底,副中心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的排水分区面积共计19.43平方公里,达标比例为31.46%,不少项目开始通过透水铺装、植草沟、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地下调蓄池等海绵设施来实现“渗、滞、蓄、净、用、排”。“城市副中心城区老小区多、部分区域地势低、排水管网老化,排涝压力大,城市更新中海绵城市改造能够利用老旧小区有限空间,减少老旧小区内涝积水,缓解城市用水紧张,改善生态环境。”宫永伟说。

他建议,应有组织地开展调研和科研工作,在多维视野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对副中心海绵城市与城市更新融合工作中遇到的障碍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提出适合副中心的海绵城市融入城市更新的系统性思路,形成老旧小区、低效产业园区、老旧厂房、城镇棚户区、街头绿地、道路交通等项目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和海绵城市建设的适用技术库。

同时,编制城市更新工作区域海绵城市改造系统化实施方案等规划方案,明确各区域海绵改造目标、改造数量、具体改造项目等内容。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改造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水环境治理等有机结合,优化各类工程的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安排,避免反复开挖、“马路拉链”“遍地开花”;并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实现老城修复、生态修补和提升城市功能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实现老旧小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市民出行安全便利,居住品质和人民群众幸福感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