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观察总第269期 >2021-11-02编印

绿色“慢行”
刊发日期:2021-11-0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JPG

北运河岸边,居民悠闲散步。

2.JPG

北运河大堤骑行绿道景色怡人,市民雨中骑行。

4.JPG

运潮减河林荫绿道。

5.JPG

新华大街慢行系统升级,保障骑行人路权。

3.JPG

通惠河北岸步行栈道。

本报记者 冯维静 郭丽君

今年9月,《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年—2035年)》编制完成,并在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网站向社会公示。《规划》提出,到2035年,将慢行系统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形成“公交+慢行”绿色出行模式,建成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

绿色交通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绿色发展和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来说,正在打造的绿色慢行系统,就是从缓解交通压力、打造绿色交通环境等方面,逐步解决城市综合治理难题的一种有益尝试。

通州区交通局副局长林青表示,“十四五”时期,副中心将打造绿色优先、慢行优先的慢行示范区建设,推动水、路、绿三网融合的慢行网络,重点开展通惠河沿线慢行系统、大运河健康绿道等示范项目。到2025年,副中心的步道和自行车道总里程预计达到1500公里,未来副中心居民出行可以享受更多沿河亲水空间和绿道景观环境。

80余条道路建成慢行系统

梨园中街位于老城区,这条路小李几乎每天都要骑行路过,最近他发现,这里不仅新增了非机动车道,还拓宽出人行步道和路侧停车位。“以前每天都要和汽车抢道,太危险了,现在骑车走慢行道,步行走人行道,开车走机动车道,分类出行,并行不悖,道路秩序更通畅、更安全。”

新修建的潞通新路,让骑行者感受到满满的“善意”:用绿化带作隔离,美观而且能充分保障自行车的路权,五颜六色的花草竞相绽放,与人行步道上的国槐行道树相互映衬,清新雅致的城市花园气息扑面而来。自行车、小轿车、行人各行其道,互不侵扰,井然有序。在靠近小区处,还设立了公共自行车泊位,借车还车都方便。

这些改变都源于近几年副中心正在推动的慢行系统的改造升级工作。

记者从通州区城市管理委了解到,为保障自行车“路权”,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区,通州区在道路新建和改造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自2016年,陆续对乔庄北街、日新路、怡乐北街十余条道路采取“三块板”形式,彻底实现人车分离,充分保障自行车的路权。“所谓‘三块板’就是路面上设置了两条狭长的绿化带,把中间的机动车道和两侧的自行车道隔离开来。”

另外,已有道路通过因地制宜的改造,实现行人、自行车、机动车的“各行其道”。例如梨园中街改造,对两侧人行步道空间重新进行优化。梨园中街现状人行步道宽7米,其靠近主马路的一侧栽有行道树,另一侧是低矮植物构成的长条形绿化带,实际步行空间宽4.5米,对行人来说绰绰有余。改造思路是将人行步道外侧的长条形绿化带平移到行道树下,形成立体绿化,腾出来的空间重新进行功能施划,人行步道宽1.5—2米,骑行道宽2.5米,骑行、步行各有其道的需求就到满足。

除了对已有道路进行改造,城市副中心的在建道路如玉桥东二路、玉桥东三路、翠华西路等,以及一批新修道路工程,都预留了充裕的慢行空间,保障自行车、行人拥有独立路权。 

去年,副中心80多条主干路慢行系统进行升级:每50米增设一处自行车图标,并配设导向箭头,进一步保障骑行。

为什么要在自行车道加上这些额外的标识?区城市管理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很多道路只是在一条路的起点或是终点才会设置一处自行车图标,以标示出这是自行车道。而现在倡导绿色出行,更加注重骑行人的路权。因此,不仅要将自行车图标加密,还要在图标的前端配设醒目的导向箭头。

区城市管理委市政科侯东林表示,目前副中心先后完成梨园中街、潞苑一街、西潞苑二街、日新路等19条道路的慢行系统建设并投入使用,后续将加快推进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内潞苑五街、焦王庄街、怡乐中路等共计30余条城市道路的慢行系统建设工作,推动交通发展理念从“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

按照规划,未来在行政办公区和职工保障房之间还将修建一条全长2.7公里的自行车高速公路,与既有的城市道路自行车道衔接,方便两大功能区之间的交通往来。

盘活城市滨水绿道空间

除了公路,在副中心还有更多的骑行线路可以选择,滨水穿林、四通八达的绿道体系最受欢迎。在多河富水的通州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绿道体系建设工程正在进行。运河、潮白河等水系两岸,功能单一的河堤路正变成林水相映、景色清幽的绿色线性空间,供市民锻炼、游憩、漫步、骑行。

傍晚,记者在温榆河绿道看到,棕色的木制栈道和红色的塑胶跑道格外醒目,市民悠闲散步、自在骑行,慢跑锻炼的健身爱好者沿路跑过绿化草坪和错落有致的灌乔木,尽情享受沿河风光。这里以前就是一条土路,改建成绿道后,成了副中心的最美骑行路。骑行爱好者老李几乎每天都要骑车绕着兜一圈,既锻炼身体又愉悦身心。随着绿道建设工程的推进,他可以骑车直达的公园景点越来越多,运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温榆河风景林带,一线贯穿。在他看来,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非常方便。而且,公共交通路线接驳便利,也将人们从城市交通主干道引导进城市绿道,享受更多便利的步行空间。

环境,一直是慢行系统建设中的重点。近两年,在为骑行提速的同时,三网融合、林荫计划也提上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日程。通过统一规划,将全市自行车道、步道与自然景观充分融合。

三网融合,即巡河路、园林绿道与城市道路有机衔接,通过节点工程改造、标志指引优化等方式在有条件的滨水河道和绿道引入慢行系统。目前,潮白河生态景观带正在加紧建设,40公里长,平均宽度5米的健康绿道贯穿其间。这条由3米骑行道和2米步行慢道组成的绿道串联起百亩彩林观景区、百亩秋季色叶林、百亩春花林等若干彩林片区,形成壮观的生态彩叶林游赏体系。沿线植物景点各具特色,金叶满林、春色漫廊、香林美棠、红叶染秋、湿塘彩林、流苏夏雪成为新兴的生态网红打卡景点。

区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绿道周边村庄密集,与城市副中心多条主要道路衔接,在营林的同时,他们特意打造了一些休闲节点,形成与多彩森林有机结合的林地游赏系统,保证林地在具备地域生态功能的同时,兼顾可游可赏的游憩功能。

在这片巨大的游憩空间中,还布局着100多个市民广场,规模从100到3000平方米不等,主要分布于绿道出入口与市政道路接驳区,距离村镇只有200米至500米,方便市民使用。目前,绿道及两侧绿化景观提升已基本完成,逐渐形成潮白河沿岸廊道联通、绿色空间串联的生境网络。

盘活城市滨水绿道空间,复生态之美,还岸线于民,是城市副中心绿道建设的一个重要遵循。绿道的建设不仅满足通行,还承载服务城市副中心、辐射京津冀居民日常休闲游憩活动的需求。截至目前,副中心已形成温榆河-北运河(通州城市段)绿道、北运河健康绿道、运潮减河健康绿道、潮白河绿道、小中河绿道、中坝河绿道、凤港减河绿道、凉水河绿道、潞城中路绿道、壁富路绿道、假日乡居环绿道、环办公区绿道等12条绿道,总长度近400公里,逐渐形成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

绿道建设根据服务人群不同分为城市段和郊野段。城市段主要服务于白领和城市居民,游人聚集度高,需要提供高密度的通行路线——除了提供可供步行的木栈道外,还有巡堤路一类自行车道,以及连接道路、辅助道路等。而郊野段,由于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使用密度低,通常一条巡堤路就可以满足要求,且季节性明显。居民可根据各自情况,选择一个或多个慢行单元,例如10分钟、半小时、2小时慢行圈等,达到不同的出行目的。

未来,副中心居民可以享受更多的沿河亲水空间和绿道景观环境。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将持续打造沿河、沿绿、沿路连续舒适的慢行网络,重点推动通惠河沿线慢行系统、大运河健康绿道等示范项目。到2025年,副中心的步道和自行车道总里程预计达到1500公里。

慢行系统正在实现从“有”到“优”

为行人和自行车让路,尊重慢行日益成为社会共识,慢行系统正在实现从“有”到“优”的转变,交通发展理念也从“以车为本”转变到了“以人为本”。

“慢行优先不仅凸显了慢行交通路权的保障,更是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诠释。”通州区交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州区道路建设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多措并举致力提升道路慢行空间,比如广泛布局共享单车点位,增加上千处由社会力量运营的共享单车点位,让市民在区域内骑行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据统计,美团单车、哈啰单车2家共享单车企业在通州区投放车辆约3万辆,共施划电子围栏1225处。

城市副中心6个交通文明示范路口还试点“电动自行车待行区”。通州交通支队交通科于波介绍,电动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与自行车、机动车抢行常引发安全隐患,为此通州交通部门在路权保障、秩序维护、配套设施和改善环境等方面,全面推进慢行系统示范区建设,通过对既有步道、非机动车道优化整治,按标准强化停车治理,提升慢行出行品质,实现“还路于行”。电动自行车有了“专属通道”,让出右转车道,既提高了高峰时段交通通行效率,也避免因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抢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形成车让车的良好文明交通氛围。

交通方面的慢行系统建设还有很多。据了解,“十三五”期间,通州区持续推动慢行系统治理,完成80余条道路66公里的慢行交通标线施划,慢行系统逐步连片成网。其中30余条具备条件的城市道路实施慢行机非隔离改造,构建行人、自行车独立路权的高品质慢行交通出行环境。目前,全区自行车道约1200公里,绿色出行比例已达74.2%。

今后,本市还将继续编制修订慢行系统建设等规划,加强对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慢行交通系统的治理考核,持续推动慢行系统建设和整治工作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