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259期 >2021-10-19编印

大尺度建绿 大密度增绿
城市副中心擦亮森林城市“金名片”
刊发日期:2021-10-1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2.jpg城市副中心打造独有的“两带、一环、一心”绿色空间架构,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韧性。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王军志    

秋意渐浓,在城市副中心刚建成的东南郊湿地公园内,不少市民在草木繁茂、郁郁葱葱的林子里遛弯锻炼,置身天然氧吧,享受生活,十分惬意。对于城市副中心的居民来说,这几年,家门口的公园越来越多,随着张家湾公园三期、潮白河景观林等城市、郊野公园和绿地的陆续开放,更多居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绿色空间“福利”。这些步行可达的绿色景致,正在绘制起城市副中心的壮美绿色画卷。   


大尺度建绿:今年新增造林面积1.6万亩

区园林绿化局介绍,自2018年北京市启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以来,城市副中心14.5万亩的建设任务已完成11.2万亩,建成东郊森林公园组团、台湖万亩游憩园森林组团等8个万亩森林斑块。今年以来,城市副中心新增造林面积1.6万亩,涉及26个建设项目。

“城市副中心正着力打造独有的‘两带、一环、一心’绿色空间架构。”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杨文成介绍,在东部一带,以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为依托,实现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四期将于今年年底完工;西部一带与朝阳区之间规划建设永顺公园、台湖万亩游憩园等生态绿带,有利于改善与北京中心城的生态联系;绿色环城休闲游憩环上规划建设13个公园,目前已建成8个,推进实施1个,前期规划4个;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已成为城市副中心市民新的网红打卡地、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城市副中心已建成并开放各类公园52处,其中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生态公园27处,专类公园、游园25处,公园总面积达3693.1公顷。西海子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东郊森林公园等多处大型公园深受市民青睐。不仅如此,城市副中心还建成国家森林乡村22个、首都森林城镇2个、首都绿色村庄105个;在城市副中心的外围367个村庄中,有299个村已建成村头片林,占村庄总量的81.47%,其中102个已经建设了园路等设施。

杨文成介绍,城市副中心绿化空间持续扩大,共完成“留白增绿”8129亩,屋顶绿化4万平方米;建设小微绿地9752平方米,收缴代征绿地43处。在“老城双修”工作中不断优化市民周边生活环境,截至目前,共完成老城双修15项、总面积约9486.13亩,环绕城市的“绿色项链”不断延长,提高了城市副中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韧性。


提升森林功能:多元化生态体系逐步形成    

漫步潮白河景观生态林,水绿融合的滨河生态景观廊道初具规模,河道沿线生态环境品质改善前景可期,城市副中心居民又多了一个休闲好去处。

近两年来,城市副中心通过大尺度建绿、大密度增绿,持续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有效弥补首都东南部生态短板,展现北京平原地区森林城市的独特风貌。

据介绍,城市副中心统筹规划百万亩造林,在原有绿色基底薄弱的乡镇开展大尺度森林建设,在西集镇、漷县镇、潞城镇等绿色基底较好的乡镇重点补齐绿网、提升森林功能、发展生物多样性。

自2020年以来,区园林绿化局兼顾生物多样性和景观需求,以乡土树种为主,多栽植引鸟栖鸟和滞尘净土能力强的松树、银杏、栾树以及杏、桃、海棠等观赏性树木,改善和扩大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营造生物多样性。

“如今城市副中心要绿有绿、要水有水,还有小动物的食物,扩大了它们的生存活动空间,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刘畅介绍。光临并定居在这里的野生动物得到了休养生息,种群数量越来越多。截至今年9月底,市级监测站共监测鸟类10万余只,涉及大鸨、绿头鸭、白鹭、黑翅长脚鹬等多个品类。“大运河森林公园是小动物们的天堂,各种鸟类、动物可以沿着河道迁徙生活。一个兼具森林、湿地、鸟类动物等形态的多元化生态体系逐渐形成。” 


智慧园林建设:高科技设施“满园开花”

在建绿、增绿、养绿的同时,园林绿化部门还通过大数据分析、数字化管理、智慧化管控,持续提升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在运潮减河公园,不仅设置了雨水收集等生态设施,高效利用水资源,还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以参与、互动、体验的形式,为市民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公园新体验”。

“我们坚持规划引领智慧园林建设,推进智慧园林平台二期工程,并开展智慧园林平台三期工程的前期规划。为打造智慧化公园,我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做好前期勘查等工作,预计年底将有新的进展和突破。”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像这样充满“科技感”的绿色空间会越来越多,高科技设施将在各大公园内“满园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