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武红利
昨天上午,京津冀三地政协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再聚首,聚焦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和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为三地共筑绿色生态屏障建言献策,凝聚智慧。
一年一度的相聚,得益于三地政协主席联席会议机制。7年来,三地政协组织各级政协委员先后围绕交通一体化、科技协同创新、水资源协同保护、社会保障共建共享、全产业链布局等协同发展的重点问题调研协商、建言资政。
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永定河北京段25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生态作为率先突破领域之一取得显著成果,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牛青山介绍,三地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51%;其中北京从2014年的85.9微克/立方米降至2020年的38微克/立方米、下降约56%,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中保持最优。水环境协同共治成效显著,永定河北京段25年来首次全线通水,京津冀119个国家考核断面中,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上升到64.5%;北京地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5个国家考核断面中,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68%、劣V类全面消除。三地还持续实施风沙源治理等工程。
天津市政协副主席赵仲华透露,按照今年永定河全线通水目标要求,正在实施补水通道主槽疏挖工程,预计2023年底前,永定河天津段可全部完工并发挥预期效益。
河北省政协副主席葛会波表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大数据产业已初具规模,阿里庙滩数据中心、腾讯怀来东园云数据中心等12个数据中心项目建成投产,投入运营服务器达87万台,今年上半年新投运服务器7万台。
北京市政协:推动区域重点领域深度调整
北京市政协调研发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此外,北京市近年来推动区域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区域法规、标准仍存差异,影响了三地对污染物排放的管控。亟需国家层面立法出台京津冀地区统一的法律法规,为区域协同治污提供法律支撑。
牛青山在发言中指出,应推动区域重点领域深度调整,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优化区域功能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构建区域绿色交通体系,推动区域货物运输“公转铁”。推动整体加大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动绿电进京输送通道和配套电力调峰储能设施建设。强化区域生态功能建设和首都生态涵养功能,共建张承地区生态水源林。此外,要进一步推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领域统一立法,聚焦机动车管控、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水污染物排放等重点领域,配合完善适用于区域的国家环境标准体系。
天津市政协:构建水资源保护利用共同体
天津市政协调研发现,京津冀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9,是我国缺水最严重、面临缺水风险最大的地区之一。三地区域水生态空间管控、跨界水体联合保护仍需强化。
赵仲华在发言中建议,构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共同体,建立宏观统筹机制,明确水资源短缺情况下取水优先等级和保障用水的先后顺序、取用水量及应急处置方案。根据水系的重要性及开发治理难易程度,规定河湖水质改善的先后顺序。
“京津冀区域内的水系大部分为跨省河流,许多重要地下水水源地位于省界地区,水事关系错综复杂。”他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流域综合管理机制,对跨区域的主要河流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建立京津冀综合水信息平台,整合涉水信息,建立健全综合水信息共享机制。
河北省政协:实行普惠型补偿或投资性补偿
河北省政协调研发现,河北省在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和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但还面临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待提升等问题。
“生态环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绿色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唯一方向。”葛会波在发言中建议,在京津冀协同办框架下,成立由国家有关部委参加的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协调议事机制,定期会商。
他还建议,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京津冀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和水资源补偿,科学核算上游地区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和水资源价值,实行普惠型补偿或投资性补偿。此外,京津冀三地应共同支持张家口、承德地区建好产业承接平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冰雪、大数据、新型能源、高端制造等绿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