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九月,桃李芬芳,美丽校园,书声琅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这样形容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今天是第37个教师节,让我们向全区35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的14000多位老师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5年行程18万公里 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副中心
本报记者 张丽
“每天往返100多公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5年了,行程超过18万公里,如今新校园落成,我也在这儿安家啦!”丁伯华向记者感慨。新学期,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这个饱含无数人心血的新校园终于投用,丁伯华如释重负。
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推进,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进驻,通州教育事业迎来大发展。2015年,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作为城市副中心引入的首家优质资源校,正式入驻通州。丁伯华就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源源不断地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副中心。
“首师大附中是一所百年学府,优质教育资源固然好,却不能简单复制,区域文化不同、观念不同,需求就不同,必须根据学情现状,精准施策,打造接地气的课程。”丁伯华到岗后,立刻着手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陆续开设精品阅读课、特色必修课程等,包括初中博识课、高中艺术素养课、兴趣选修课程、国际视野课程和游学实践课程等,走进副中心课堂,为学生带来全新体验。
以国际视野课程为例,所有班级每周开设外教口语课,每学期有外教老师组织开展英语角、冬夏令营等活动,每年还聘请国外的老师和学生到校交流,通过节庆活动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文化。
“一所好学校,‘好’在哪儿?我认为,‘好’指的是学校的教育加工能力,优质的教育理念和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关键。”丁伯华说,该校教师队伍很年轻,为了尽快提升教学水平,学校开展了很多培训计划。“首都师范大学、首师大附中两支学科专家指导团,每月到校指导,为每个中高考学科都配备了资深学科教授和一线名师。在这基础上,只要老师说想听本部哪位老师的课,我们都支持,有课帮着调课,没车帮忙打车,想各种办法满足老师需求。”
帮忙解决老师的各种难题,丁伯华却常顾不上家里的难题。
丁伯华家住海淀区,工作在通州,每天往返于两地之间。赶上新学校工程处于建设关键阶段,天天早出晚归,父母住院、孩子升学,这些他全然顾不上。
“我到家,孩子已经睡了,早上出门时他还没醒。”本来就满怀负疚,儿子又大病一场。而当时新校园正在建设中,离不开人,丁伯华陷入两难。最后,理解他的妻子提出让儿子转学到通州,这才一家团圆。
接地气的课程、顶尖的专家团队、好学的教师队伍,让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的教育加工能力越来越强,中高考成绩连续四年名列前茅,向副中心教育交上了一张漂亮的答卷。
9月1日,新校园终于正式启用。丁伯华说,他们将在这里书写新篇章、迈向新征程,力争打造一所软硬件水平双一流的现代化中学,为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基础教育水平作出新的贡献。
潞河名师赴河北 王牌老师授课开讲
本报记者 郭丽君
已是晚上9点,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燕昌中学)教学楼的办公室里仍灯火通明,几位教师一边观看视频一边研讨教学。每天晚上,潞河中学的派驻教师魏海楠都和三河本地教师一起“上课”,观看教学视频、共享教学资料……潜移默化中,本地教学水平在不断提升。
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是重要一环。为了破解河北省三河市本地教育资源薄弱的难题,三河市通过合作办学的模式引进北京优质教育资源。今年6月28日,通州区教委与三河市教育和体育局签署试点办学合作协议。依托正在建设的燕昌中学项目,设立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燕昌中学)。8月初,潞河中学多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奔赴三河,出任三河校区校长等管理职务,力争将试点学校打造成与京津冀教育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高品质现代化学校。这所透着“京味儿”的河北学校应运而生。
“三河地处京、津、唐‘金三角’地带,与北京仅一河之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教育质量却相对滞后。我们希望把多年办学经验带到三河,带动当地学校共同发展。”作为北京市学科带头人,潞河中学数学教师兼教学处副主任魏海楠,作为派驻三河校区分管教学的骨干,在培训三河本地教师教学的同时,主动拣起“老本行”,走上三尺讲台再次当起一线数学老师。
只上了一节课,课堂情景就让魏海楠感觉到了问题,“学生回应度不高,和潞河中学课堂上的活跃气氛大不一样。”课后魏海楠和学生、本地教师聊天沟通,了解到这里的学生“死用功”的多,知识面不够宽,表达能力也相对较弱,所以课堂气氛不活跃。为了开阔学生眼界,他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决定重新制定教学计划。
具有几十年教学经验的魏海楠也是从青年教师一路成长,对于教师成长,很有心得。
1996年一毕业,他就来到潞河中学任教,这所百年老校有个优良传统,为新教师配备导师“传帮带”。一次,急于提升自己的魏海楠向特级教师谈到听讲座、做教研总感到缺乏收获,导师的回答令他肃然起敬:“每次教研活动只要有一点点收获,日积月累,就能有大的提升。教师的成长没有捷径。”魏海楠铭记导师教诲,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理论,期间获得硕士学位,还参与第六批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工程培训等。从重视知识传授到注重人格发展,魏海楠的教育视野不断开阔,教育方法逐渐改变,练就了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发展。
在为三河校区新教师培训时,魏海楠也将教学心得带给每位教师。他的培训课程宗旨中重点标注: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安排上,魏海楠提出“教有趣的数学、教有用的数学、教培养学生思维的数学”的教学纲领,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魏老师的数学课总是充满趣味和挑战,学生一进入数学课堂就来了精神。“会思考的学生是有未来的学生”,他帮学生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为了在适应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同时促进健全人格发展,魏海楠还倡导学生施行自我管理,在集体中大胆展现自我,找准自身定位,认识规则,确立和强化自我管理意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事事找人做”到“班级人人主动做事,班级事事总是有人”,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一切都在向好的地方发展,他相信:两地教学共同建设必将为区域教育提升带来更多机遇,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扎根乡村教育 品尝别样幸福
本报记者 郭丽君
清晨6点,永乐店中学的高中语文老师丁欣欣准时起床,简单洗漱后,在蒙蒙天色中启程,他要驱车20多公里,赶往学校上第一节语文课。
2000年7月,怀揣教育梦的丁欣欣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来到偏远的永乐店中学任教。21年教龄,15年班主任,11届高三毕业学生,简单的三个数字说明了丁欣欣身为教育人的光荣履历。
永乐店中学历来以“精、细、严、实”的教育和管理而闻名。每天早上7点10分,班主任就要到教室,而丁欣欣作为班主任和市级学科带头人更需提前。每天16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对他而言已是常态。
工作21年来,丁欣欣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深挖细探,追根求源,认真上好每节课。同事们都知道:丁老师从没敷衍过一堂课。21年来,他每天两小时备课的习惯雷打不动。分析教材、钻研教参、写教案,同事有时开玩笑:“都是老教师了,还用得着备课吗?”“必须的,每一届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要有针对性的方法,备课可以保证授课质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丁欣欣的课堂魅力十足,或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或现身说法,讲故事,举例子;还不时向同学提问,鼓励抢答。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强烈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他的课不仅学生爱听,也很受老师欢迎。丁欣欣一直积极探索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曾多次为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工作站成员做市级研究课,获得师生一致好评。他还随时以“大学生”的身份去年轻老师的课堂上听课评课,解答教学困惑。2015年至2020年,他连续五年为通州区高中语文教师做专题讲座。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丁欣欣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让电脑、手机成为了战“疫”分战场。他主动协助通州区中小学“名师课堂”线上公开课,制作了多节线上微课,很受学生欢迎。
虽然家住城里,但作为农村教师,丁老师每周只回两次家。2005年办婚礼的头一天,他还在为学生补课;2009年女儿出生的当天,他在给学生进行最后一天的辅导……他带了11届高三毕业班,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或家庭缘故,缺过一次课、请过一回假。他带过的几个高三文科班,创造了永乐店中学语文高考成绩的奇迹,至今无人超越。
三尺讲台燃烧着他的青春,同时也绽放着他的青春。北京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运河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中学市级骨干教师……在丁欣欣的简历里,密密麻麻的诸多奖项,见证着他21年教师生涯的成绩。“站三尺讲台,育万千桃李,我无法用只言片语描绘我的职业幸福感。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也曾崩溃迷茫 但从未想过放弃
本报记者 张丽
下午放学,张新荣把班里最后一名学生手递手交到家长手里,嘱咐几句,再次回到三楼,开始给教室和训练室消毒。
张新荣是通州区培智学校的一名老师,2004年毕业后就从事特殊教育。今年开学后,她是四年级(1)班的班主任,教生活语文和生活适应两门课。
谈及自己的学生,她的嘴角立马不自觉地上扬,笑容里带着骄傲,“我们班有个孩子特别聪明,虽然无法用语言沟通,可两个月相处下来,我们都能‘眼神交流’,她一个眼神我就明白,她也能听懂我的意思。现在她还学会认字,能把自己的诉求写出来……”
和普通教师不同,特教老师考虑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生活,甚至是处理学生的大小便、不良情绪乃至伤人行为。从事特教班主任17年,尽管几乎每天都要精神高度紧绷,但张新荣总能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善于发现他们可爱的一面,同时探究他们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
她曾带过一个情绪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小君,会经常毁坏东西,出了校门更会各种“捣乱”,路过烧烤摊就上去抓一把,路过冷饮店就自己开冰箱拿冰淇淋,路过水果店抓几个就跑,孩子妈妈天天陪着来上学,一点办法都没有,经常崩溃到痛哭。三岁的小儿子则经常埋怨妈妈不爱他,只爱哥哥。
“我以前以为自己是个老师,带好孩子就行了,直到遇到这位妈妈,我想她需要我帮她了解自己的孩子。”张新荣多次家访,陪他们一起回家,亲眼目睹小君“捣乱”的行为。回到学校,她做了几张卡片,有羊肉串、冰淇淋、糖葫芦,带着学生们认识这些卡片。之后,她又陪小君回家,再经过烧烤摊,她就拿出卡片让他选,选了羊肉串,就给他买一串。经过冷饮店,小君选了冰淇淋的卡片,就买一个冰淇淋。得到了想要的,小君非常开心。找到问题的根源,小君妈妈开始学着像老师这样与孩子沟通,从“一路走一路买”到商量好买一件,最后到提前买好想吃的东西,一路什么都不碰,回家再吃。陪读一年的小君妈妈终于学会了如何教育孩子,慢慢还成了家长群里小有名气的“专家”,很多家长都会请教她。家庭氛围也变了,越来越和谐。
通过这件事,张新荣也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觉得很有意义。这些年,她见证了很多孩子一点点自立,学会写字、买东西、做包子……每个点滴进步,都让她激动不已。
十几年的特教生涯,她也有过崩溃和迷茫,却从未想过放弃。坚守特殊教育、不肯放弃一个学生的张新荣也获得了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学生喜爱的班主任”、青年岗位能手等诸多荣誉。学生们纯真的笑脸和家长们无比的信任,让张新荣始终坚持。
护育幼苗17载 “逆向思维”赢得信任
本报记者 张丽
新学期新气象,早上7点,一身靓丽红裙的刘云霞来到幼儿园,“传承匠心 携手同行”师徒结对仪式上,她微笑着接过两个徒弟敬上的茶,“希望所有老师不遗余力教,徒弟也要开足马力用心学!”
刘云霞是通州区圣仁谷幼儿园园长,在幼儿教育领域耕耘了17年,教学经验非常丰富。这不,新学期新招了五个小班,小朋友们因为年纪小、分离焦虑以及初入园的不适,常常哭闹。刘云霞就带着两位副园长一起下班帮班,和带班老师一起盛饭、抬床,一起安抚孩子。“固定帮班是每个新学期的规定动作,可以有效舒缓师生情绪,减轻压力。”
放学时她还和老师一起送孩子到门口,手递手交给家长,再嘱咐几句,“白天孩子哭闹过,晚上可能还有情绪,我们总结了三步法和孩子沟通,蹲下来、抱过来、说出来,您也可以试试。”回到教室,她又和带班老师解释,要把经验常跟家长沟通,让家长也能学习科学的幼儿教育,从而理解配合幼儿园工作。
护育幼苗17年,刘云霞靠专业、细心和用心赢得家长和师生的赞誉。“我喜欢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站在家长的角度分析他们的诉求。”随着副中心发展建设,加之不少家庭落户副中心,幼儿教育需求不断变化,她也带领幼教团队,不断提升。
幼儿园曾遇到家长不满意的情况。她通过观察,发现班级环境、孩子的常规培养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放学后找家长了解情况,搜集“不满意”的具体问题,带着老师加班加点改善班级环境。很快,孩子们在礼貌礼仪等方面有了明显变化,家长也看到了班级变化。
之后一次主题活动中,她带着孩子们做手工作品,好几个家长主动提出帮忙。“老师变化,孩子就会变化,家长也会跟着变,我一直认为这是最好的方式,让家长配合并愿意主动参与。”刘云霞曾就一个孩子的问题给家长打电话,指出孩子存在不合群等问题,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以及家长需要配合的地方。这位家长连连称,“您的话都说到我心坎儿里了,比我还了解我家孩子,一定好好配合您。”
这些年,很多家长和刘云霞成了朋友,有些已经上高中的孩子仍会亲热的喊她“刘妈妈”。
每一天,刘云霞都是忙碌的,也是快乐的。对她而言,幼儿园的天空总是蓝的,草木是香的,连空气都是甜的,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闪闪的,一切都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