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195期 >2021-07-15编印

舞台上的“杜鹃坡”
刊发日期:2021-07-1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6.jpg4-7.jpg4-9.jpg国家大剧院版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13日首演,引人入胜的舞美效果成为全场不可忽视的亮点之一。

4-3.jpg

4-4.jpg

4-5.jpg制作 (6).jpg

此次演出的布景、服装与道具均由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制作工坊完成制作。

4-1.jpg异形坡面每个短棍长短不一,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

摄影 党维婷 方非 肖翊


本报记者 关一文

     “我乘春风去,我随杜鹃喊,我在天边唱,我在土里眠,待来日花开满神州,莫忘喊醒我,九天之上,笑看这万里春色满家园!”1935年春,在白色恐怖笼罩的江西山区,女共产党员田玉梅死里逃生,带领人民群众与敌人斗争,在与党组织失联时忠于党的事业,最终慷慨就义血洒杜鹃坡。7月13日至18日,国家大剧院版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再现这个感动几代人的经典故事,重温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

       青石板、马头墙、木板青瓦,一派赣南建筑风貌真实可感;冰屏投射、升降舞台、金属网做成的“杜鹃坡”,一幕幕多媒体影像唯美酷炫……13日首演当晚,引人入胜的舞美效果成为全场不可忽视的亮点之一。这是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的制作团队历时4个多月精工细作,在城市副中心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制作完成的。记者日前探访了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走进这部壮丽史诗的幕后,探寻舞台上的“杜鹃坡”。


复排

经典再现赓续红色血脉

       199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剧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工团)创排演出。歌剧《党的女儿》剧本根据1958年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改编。第一代“田玉梅”“七叔公”等经典舞台人物形象,堪称民族歌剧典范,“天边有颗闪亮的星”“万里春色满家园”“杜鹃花”等经典唱段广为流传。1992年,该剧斩获第二届文华大奖,并于1999年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献礼演出,先后荣获多个国家级艺术奖项。

       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表示,“30年前,当时全国最优秀的艺术家们集中力量精心创排的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唱出了一心向党的赤诚之心,奏响了大义凛然的不朽颂歌。此次国家大剧院复排新制作这部歌剧,不仅是向红色经典致敬,更是让英雄形象在舞台上延续强大生命力,铸就信仰之魂、挺立信念脊梁。”

       从国家大剧院向东30公里,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也为这场精彩演出做着精心准备。

       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坐落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台湖镇台湖西路6号,自2018年试运营以来,在舞美设计、研发、制作、仓储以及服装、布景、道具、化妆的创意实践上呈现出新的业态发展走势,产业发展链条正逐步形成。这里设有舞美创意空间和舞美制作工坊,许多剧目的舞美设计、创作工作都从舞美创意空间开始,5个综合工作室和4个专业工作室包含舞美、灯光、服装、化装、视频各专业,工种齐全,制作流程完善。舞美制作工坊则设有金工、木工、绘景、组装以及道具5个专业制作车间。园区北侧还配有布景集装箱库和服装立体库,可以储存演出各类舞台布景及服装。

       此次演出的布景、服装与道具均由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制作工坊完成制作。“在继承前辈优秀舞台经验和艺术效果的同时,我们在舞美设计和制作上也结合人才技术进行了创新。”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副部长许航军介绍,《党的女儿》幕后制作团队自3月开始自主研发制作,以保证艺术效果和品质。演出布景体量相当于5个40尺标准集装箱,使用9个专业仓储笼统一从台湖舞美艺术中心运到国家大剧院。


布景

利用冰屏呈现多媒体影像

      “在1991年创排之初,阎肃老师已经在文本中凝练出杜鹃花的意象,这是本次舞台呈现的重要元素之一。”舞美设计刘科栋告诉记者,这个故事发生在江西的山区,参考1991年的首轮演出和同名电影,这里应当是一个惨遭战争蹂躏的破败山城。若不是战争,赣南的建筑文化是非常辉煌的。因此,赣南的建筑元素也将是舞台呈现的一个要点。

       本轮的复排新制作,舞台上利用冰屏呈现多媒体影像,比如在玉梅和桂英回忆往昔闺蜜点滴时,隐藏在舞台上的冰屏投射出的多媒体画面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此外,该剧运用国家大剧院舞台机械,用升降台打造了一个庞大空间,顶层是用金属网做成的山坡,演员在这个升降台搭建的空间结构里表演。因此,制作团队多次试验,对金属网的精度和密度进行测算,保证安全度和艺术效果。开场时,升降台隐藏在舞台之下,坡顶与投影形成杜鹃岭的意象,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舞台上的前后投影与冰屏的叠加,甚至出现了裸眼3D的效果。

       山坡之下是剧中的具象环境,以马家辉的家为主。“我们在采风时发现赣南、江西地区常有二层的房屋结构,同时这也符合马家辉在剧中的人设。”刘科栋介绍,在实景还原的同时,制作团队在这个空间结构里,隐藏了一些冰屏,在灯光的配合下,让舞台有纵深的表达。“马家辉家”也成为剧中最大体量的空间结构,因为演员要上二层去表演,骨架要求非常结实,所以顶层异形坡面的每个短棍搭建都有设计,角度长短都不一样,依次焊接做出起伏坡面。


服装

手工缝制突出战时环境

       走进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服装制作车间,工作人员正在使用自动缝扣机制作演出服。据服装设计陈同勋介绍,歌剧《党的女儿》的服装基本是现实主义风格。服装中对褶皱和针迹的使用,可以表现出赣南地区的服饰特点和地域特色。为了突出肌理感,针迹需要手工缝制,夸大针迹语言,以表现艰苦的战争环境。褶皱在顶光、侧光等光效下,也让演员的衣服更有立体感,增加可视性。“这些褶皱都是按照衣服最容易破损的地方提前定好位置的,其实是夸张化的补丁,表现出底层经受苦难的赣南人民衣衫褴褛的状态,但用另一种形式取代了写实主义的破衣烂衫,这在歌剧艺术的舞台上会更美。”陈同勋说。为了达成剧中的年代感,衣服都需要水洗做旧,以丰富颜色层次。衣服的灰度既符合当时的艰难环境,同时也富有审美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服装制作过程中的电子化程度很高,服装版型电子归档更加便捷,为复排时的制作提供了方便。该剧的服装制作统筹田湛告诉记者,“本次服装由国家大剧院自主研发制作,为了更准确地完成设计师对本剧服装版型的设计要求,我们通过CAD电脑制版的技术支持,在电脑上进行样式的调整与尺寸推算,使用高效精准的切割一体设备配合批量生产制作,做到数字化与艺术化相结合。同时,CAD制版系统可以把版型的信息以电子化的形式储存,服装版型的电子归档提高了服装设计创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道具

3D打印一比一还原实物

       歌剧《党的女儿》的道具设计金继锋曾在《基督山伯爵》《长征》《二月》等多部国家大剧院原创及制作剧目中展现出色创意。他告诉记者,本剧使用了100多种道具类别的500多件道具,从形象确定、结构设计再到加工制作,每一步都精工细作,匠心铸造。有些观众看不见的细节也毫不降低要求。

      “这把勃朗宁M1910也称花口撸子,是剧中马家辉使用的手枪。”金继锋向记者展示一把小巧的手枪道具,“由于马家辉将其装在口袋里,因此我们选用了这款小型手枪。剧中共使用了勃朗宁M1910、毛瑟C96、汉阳造长枪三种枪械,都可以完成上膛、拉栓等动作。”金继锋介绍,因为舞台要进行8K拍摄,对道具的精细程度要求非常高。制作团队几乎一比一还原,将原枪具有的标志、编码原样复刻,同时确保型号准确。

       为了贴合舞台实际,在选材上也会有所调整。比如汉阳造长枪的枪托就使用了松木,而非真实长枪常用的木材。“汉阳造长枪常用的木材较重,而松木有一定的韧性,重量较轻,便于演员的动作表演。”金继锋说,长枪上有长50厘米的刺刀,选用兼具硬度和柔韧性的尼龙材料,为了保护演员安全,制作团队也在枪头枪尾安装软橡胶,并且在枪托表面刷了一层树脂,凸显质感。

       此外,该剧还有近20件道具采用3D打印技术,保证古董瓷器形状的还原度。“比如这个花瓶,就是按照1∶1的比例,先进行3D扫描,工作人员对3D模型数据进行修改,达到标准后进行3D打印,打印材料选用热熔性较好的ABS。打印出来的形象和我们想要的道具形象基本一模一样。”金继锋告诉记者,本次道具制作用到工业三维制图、CNC五轴雕刻、平面雕刻、激光雕刻、3D打印、3D扫描、皮艺、布艺等近20种工艺。

      为了让道具更加逼真,剧中的一些关键道具还用上了“非常手段”,比如咸豆角。作为关键道具,“咸豆角”是用酒精染料“腌制”而成。还有不少半成品道具也进行了做旧处理,像剧中使用的箩筐全部用竹制材料,捆绑一些绳索,以体现生活细节,还用粗制棉纱制作了补丁,营造出彼时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不能使用明火,道具组还特意设计了“假火”。“我们将一个亮片穿在铁丝上,配合橘黄色的LED灯柱和感应开关,再装上针形电池,橘黄色的灯光会随着演员的动作摇曳,呈现火的效果。”金继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