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183期 >2021-06-29编印

大运河博物馆提前实现主体钢结构封顶
刊发日期:2021-06-2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2.jpg“运河之舟”已初见雏形。 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刘薇

       北京城市副中心“市民文化休闲组团”南侧,六环路与大运河交叉点东南侧,“运河之舟”已经初见雏形。随着最后一根钢梁顺利安装到楼顶的预定位置上,由北投集团负责全过程代建的大运河博物馆提前4天实现主体钢结构封顶。

       大运河博物馆又名“运河之舟”,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描绘出一幅运河图景。

       “由于建筑屋面造型形似风帆,为双曲屋面,钢结构构件加工和安装定位难度大,对钢结构变形控制要求高。”北京城建集团大运河博物馆项目总工彭志勇介绍,本项目采用BIM技术对钢结构构件进行三维建模,利用三维模型进行构件精确放样,所有构件都提前在车间制作完成。为了保证加工精度与效率,工厂采用了焊接机器人组拼构件,物料分拣则利用“5G+UWB精准定位”技术,每位工人佩戴的安全帽、重点设备、叉车以及料筐都安装了一个定位标签,精度可到10厘米,能依据定位信息快速找到并进行制作。“钢构件运到现场后,只需要工人对各部件进行装配固定就行,简单来说就像积木的拼接,可降低高空作业风险且最大限度减少了材料损耗。”彭志勇说。

       说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是个“精细活”。从结构看,大运河博物馆由“主楼”和“市民共享大厅”两栋建筑单体组成,总建筑面积9.97万平方米。其中,屋盖钢结构面积为3万余平方米,由钢桁架和钢排架组成,最大跨度为40米,单根钢梁最重为48吨,需要安装3000余件完全不同的异形钢构件,总用钢量近1万吨。“如此高大空间大跨度施工将面临诸多劲性结构交接、高精度拼装等施工技术难点。”彭志勇说,项目部采用了目前钢结构行业使用最为广泛的Tekla、Midas等大型结构分析软件,它可以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搭建出与实体结构1:1比例的模型,直观反映建筑的整体情况及构件之间的空间关系,快速精确显示每种规格的材料分别需要的数量,进行结构优化,降低安装风险。同时结合BIM对安装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进行模拟分析,确保钢结构整体稳定可控,提高吊装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

      记者注意到,设计图上船帆呈现金黄色,由5个单元、20个钢排架组成,整体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为双向弯曲的弧形。北半区设置了6根梭形支撑柱及6组人字梁,为屋盖北半区的主要承重主构件。

      据介绍,梭形柱的标高是随屋盖变化的,它与基础、屋盖均为铰接连接,最高58米,单根最重达54吨,为双向斜柱,倾斜角度在20至23度之间,且除基础支座节点与屋盖人字梁销轴节点外,无侧向支撑。“本项目单根梭形柱安装允许偏差为一千分之一且不大于2.5毫米,若安装垂直度超过范围,人字梁节点就无法安装就位。”彭志勇说,梭形柱及人字梁的吊装是工程施工的最大难点,经过反复研讨论证,项目部最终确定采用临时支撑分段吊装、塔吊与两台大型履带结合的吊装方案。同时在梭形柱下设置高低胎架支撑柱身,人字梁下设置单榀支撑胎架,所有胎架位置均经过模拟分析,选定在结构应力最小的位置,最终确保了吊装顺利、安装精准。

       据悉,主体钢结构全面封顶后,大运河博物馆将进入幕墙和屋面封围封顶施工,按照计划,将于今年年底实现外立面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