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183期 >2021-06-29编印

城市副中心,这里“静悄悄”
刊发日期:2021-06-2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1.jpg车间里“静悄悄”,机械手臂代替人工进行打磨抛光操作,现场只能听见产品与砂带的摩擦声及机械手臂转动声。  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陈施君

       办事大厅内,除了键盘的敲击声和人们的轻声细语,几乎无噪音,大部分流程都可以在指尖无声地完成;工厂里,机械手臂代替传统工人上阵,上演一场静悄悄的技术革命。伴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深入发展,快速建设中的城市副中心,并不像想象中那般喧嚣嘈杂,静谧、高效成了关键词。

       在通州区政务服务大厅,相比往常大厅里人员往来变少了,炎热夏日里,这里没有传统印象中办事大厅的拥挤嘈杂,取而代之的是有序、舒适。想要进行企业资质变更和法人变更的辛女士,刚一进入区政务服务大厅,就有服务人员上来轻声询问,到大厅两侧放置的取号机上取完号,还没容辛女士回过神来,服务大厅的综合窗口上,已经通过叫号系统,显示出了辛女士的号码。

        窗口服务人员确定材料齐全后,立刻将这些材料送到了身后的审核区域。等待期间,辛女士可以在休息区喝水、看书,等待办事结果。“没想到这里这么安静,我还记得几年前来办事时,人很多,变化太大了!”

       大厅归于“沉寂”的背后,是近年来城市副中心大力推广电子化政务的成果。有很多业务 都可以通过指尖在网上办,无需再去现场。数据显示,今年截至目前,区政务服务中心现场受理政务事项15070件,区级网上大厅受理28688件,网上受理件数是现场件数的近两倍。

       在区政务服务管理局二层,来自区住建委的工作人员刘田鑫正在审核某建筑企业申请办理电子证照的请求。区住建委是全区最早一批推行电子证照的领域,启用电子证照功能后,建设单位在网上就可申报施工许可证,符合法定要求审批通过后,即可下载、打印,不必再跑去服务窗口。目前,通州区已推进8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电子证照应用,6家区级部门、9个街道乡镇开展电子印章应用。全区已完成496枚电子印章的刻制工作。“靠着一张网,数据实现一键流转。最多跑一次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要争取让群众能不跑就不跑,实现‘零上门’。”区政务服务管理局信息化负责人王志东一语道出了政务大厅“静悄悄”背后的动因。

       机器轰鸣、人声鼎沸……对于传统的生产型企业来说,如此印象早已根植于世人心中。不过,位于中关村通州园的北京市春立正达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场景统统不见了:现代化的机床安静有序运转,偌大的厂区只有寥寥几个工人在忙碌。这里的生物杯单元采用全球先进的加工设备,可代替原有普车、数控、加工中心等多台设备,从而大大提升效率。因为机器高度智能化,1名工人可以同时操作7台设备,人工成本也显著降低。“所有工艺流程都由技术部输入到程序库里,需要生产时,只需要把程序调出来,机器就可以听从指令完成全套生产流程。上料、下料的过程也是完全智能化的。”公司精益委负责人王刚介绍。

       春立正达是一家从事人工关节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的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企业,近些年,公司加快信息化建设,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厂区的每一个生产单元,都有一块电子看板,集成了产品库存、工艺流程图、操作人员等信息,电子屏幕每5分钟刷新一次,站在看板前就可一目了然,每个生产环节无声、无缝对接。

       在一层的3D打印车间,几名工程师正在电脑前输入程序,整间屋子只听到键盘的敲击声和机器轻吐材料的声音。“3D打印车间主要负责一些特殊定制关节的生产制造,对于车间的温湿度参数都有严格的要求,环境也必须很安静,不能有震动,防止影响打印产品精度。”车间负责人介绍。二层自动化打磨车间内,灵活的机械手臂正代替人工进行打磨抛光操作,粗打磨、半精打磨、修整、抛光………一个个步骤有条不紊,现场只能听见产品与砂带的摩擦声及机械手臂转动声。“以前是人工操作,每天8小时每班每人能加工50件产品,现在机器人8小时每班加工120件产品,效率提升1.4倍。”王刚说。

       工厂“静悄悄”的背后,是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大手笔和高投入。据了解,该公司1000多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20%,去年11月至今年5月,公司共有18个新产品获得医疗器械GMP认证。借力高科技装备、高精尖技术,以往热火朝天的工厂,也实现了“静悄悄”。

       安静,却充满活力,孕育希望。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副中心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正走出一条绿色、智慧、蓬勃的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