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冬菊
“咱们楼道里还是有些堆物堆料,应该及时清理”“没错,放在楼道里不光影响咱楼门形象,还有安全隐患”“我觉得咱们应该建立常态化的楼门清洁行动,养成习惯”……近日,玉桥街道玉桥东里社区幸福艺居小区16号楼的大楼门长带着小楼门长,动员楼门内在职党员,召开“楼门议事会”,听取大家对楼门的提升意见。
楼门文化建设是通州区玉桥街道创新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至今已有15年的“历史”,如何进一步创新,通过楼门文化建设为基层社区治理“加码”?该街道在社区实践中摸索出了方法——打造楼门微治理2.0体系,即通过微网络、微品牌、微循环、微幸福四大“微”路径,使楼门成为社区建设的“活力点”和“创新库”,冲在“为群众办实事”的“最前线”,推动基层治理水平提升。
玉桥东里社区老党员靳淑英是名老楼门长,孙子陈若洋是小楼门长,儿媳王晶是社区在职党员,在楼门各种活动中,一家三代总是“齐上阵”,构建起了一个楼门治理的“微网络”,且“运行”通畅。
在玉桥街道,这样的“微网络”已遍布辖区,并逐步形成不少颇具特色的微品牌。该街道通过打造楼门微治理2.0体系,使党建引领“三区一门”的“毛细血管”得到再延伸,各社区选优配强“大楼门长”和“小楼门长”,根据楼门实际情况和居民需求,设定“六大员”即政策法规宣讲员、文明创建示范员、垃圾分类指导员等具体的公益服务岗位,党员楼门长根据自身特长自愿认领至少一个服务岗位,并以“红色1+1”方式,统筹推进社区党组织与社会组织、驻区单位、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党组织结对共建,列出“需求、资源、责任、服务”四项清单,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小区疫情防控、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物业管理、垃圾分类等工作落实。
“毛细血管”越伸向基层,居民的发声途径便越畅通,社区治理也就越来越“好商量”,让“为群众办实事”的“道路”更加宽敞。聚焦社区治理难题,玉桥街道打通协商共治“微循环”,全力提升为民服务“微幸福”。
近日,玉桥南里社区收到居民反映称,小区3号楼6单元存在水压不稳的问题,4层以上用水总是“涓涓细流”,甚至有时会“戛然而止”。此前,已有居民为此安装了加压泵,但现在连加压泵也难以起到作用。居委会迅速联系自来水公司及专业人士查找问题,发现原来是1层的管道发生了破损漏水,而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1层3户住户家中挖开地面,维修更新管道。
“因为牵涉到居民家中,到底如何操作、多长时间、有何必要性等我们必须要跟居民解释清楚,商量细节。但3户居民中有的白天上班,有的是房屋出租了,很难聚在一起协商,我们就利用中午晚上休息时间,或者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协调居民、物业、施工方进行多次沟通,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将尽快施工。”玉桥南里社区党总支书记郭凯英介绍,社区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也即将启动,届时,社区会将“议事厅”搬到楼门前,让居民走出楼门就可参加“议事”,了解改造内容、提出改造建议,增加居民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我们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社区常态化联系群众工作机制,聚焦中心工作,建立动态更新、务实管用的楼门‘民情图’。同时,加大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以小的社会单元的提升促进大的社会问题的改善,让居民切实享受到楼门微治理的‘红利’,做实做细‘为民办实事’工作。”玉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孔钢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