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165期 >2021-06-02编印

26条措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
城市副中心应对气候变化2021年行动计划出台
刊发日期:2021-06-0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张程伟)近日《通州区应对气候变化2021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正式出台,全力推动城市副中心碳达峰、碳中和。围绕二氧化碳排放控制,《计划》划分四大方面,18项重点任务、26条措施。引导新改扩建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增加碳排放测算和评价相关内容就是其中一项。《计划》也明确今年通州区碳排放目标为:全区碳排放强度、碳排放总量达到市级下达任务目标。

《计划》划分的四大方面分别为:推进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涉及推进能源低碳化运行、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促进建筑低碳化等7项任务;强化重点排放单位管理和市场化机制,涉及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承接国家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建设3项任务;推进低碳试点及适应气候变化,涉及强化低碳试点示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项任务;保障措施,涉及配合市级部门制定“十四五”时期和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及路径、广泛开展绿色低碳宣传等6项任务。

在推进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方面,推进能源低碳化运行,是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任务之一。众所周知,化石能源消耗增加,碳排放量也将持续增加。今年,通州区严控化石能源消耗,通过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大力发展本地热泵、光伏系统,切实提升能源资源化率,完成能源消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目标。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鼓励制造业企业主动对标国际先进碳排放水平,不断降低碳排放强度。具体措施为继续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依法依规促进在节能减排等方面不达标的企业整治提升。同时,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碳排放增长,研究制定开发区和重点园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及措施。

该方面还包括了促进建筑低碳化任务。通州区持续推进既有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通州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将配合市级部门研究制定《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建筑绿色发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北京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全力控制建筑领域碳排放过快增长,开展民用建筑能源资源消耗统计。

同时,《计划》中将加强城市低碳交通体系建设作为“推进重点领域低碳发展”重点任务之一。交通运输行业是用能大户,低碳交通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用能结构,优化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今年通州区将扎实推进区内慢行优先、公交优先、 绿色优先,引导公众出行更多使用绿色低碳交通方式。严控车用油品消费总量,加大新能源车推广力度。

加强废弃物处置也属于该方面的重点任务之一。《计划》中要求,今年通州区继续全面落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引导和督促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推动垃圾源头减量,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时,通州区城市管理委配合市级部门开展废弃物处置温室气体排放评估,研究制定“十四五”及中长期废弃物处置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和路径及措施。通州区水务局加强污水及污泥处理设施二氧化碳及甲烷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配合市级部门研究制定“十四五”污水及污泥处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和路径及措施。

推进重点领域低碳发展还包括了提升森林碳汇能力。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将配合市级部门研究制定“十四五”园林绿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明确“十四五”增汇目标和措施路径,开展林业碳汇能力评估。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提升城市森林体系的整体性和连通性,按照市级指标要求完成“战略留白”临时绿化工作任务。

强化重点排放单位管理和市场化机制方面,首先要完善本市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通州区生态环境局配合市级部门开展2021年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相关工作,督促相关排放单位按时间进度完成年度履约工作。做好政策宣贯,确保市场运行规范有序。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同时,按照国家及北京市碳市场建设部署及要求,通州区生态环境局组织辖区内纳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按期完成碳排放报告核查、配额发放、履约等工作。通州区还将承接国家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建设。按照国家要求和本市自贸区建设安排,配合开展管理服务机构、信息系统等筹建工作,为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机制重启做好保障。

推进低碳试点及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今年将强化近零碳试点示范。通州区将适时启动各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开展近零碳试点示范。海绵城市建设将继续推进,24%的建成区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保障措施方面,通州区生态环境局配合市级部门统筹制定“十四五”时期及2035年远期工作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开展中长期碳中和低碳发展路径研究,明确中长期发展思路。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制度,推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创新,引导新改扩建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增加碳排放测算和评价相关内容。气候变化从不会只涉及单一一地,京津冀将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携手应对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