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城韵总第145期 >2021-05-06编印

不舍昼夜
刊发日期:2021-05-0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运河商务区.JPG昼夜兼程,建设中的运河商务区灯火璀璨。

4-10.jpg“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正在浇筑混凝土。

4-2.jpg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盾构机做好始发准备。

4-9.jpg“三大建筑”工地吊装钢结构构件。

4-6.jpg经过加紧焊接,图书馆部分屋盖封顶。

4-7.jpg城市副中心工地上,建设者们正在日夜奋战。

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刘薇

一块块重达数十吨的钢材被稳稳吊装到固定位置,紧接着,相关班组对连接点进行校准和焊接,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之一的剧院项目施工现场,一派井然有序的繁忙景象。

白天机械轰鸣,晚上挑灯夜战。即使是“五一”假期,仍有来自天南地北的5万余名建设者,选择坚守在300余个重点工程工地,抢工期、抓进度、保质量,助力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设快马加鞭。

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图书馆已完成第一、第三和第五施工区钢结构屋盖封顶,支撑屋顶的钢柱林立,将为建筑撑起一把把“银杏叶”组成的伞盖。剧院项目实现混凝土结构全面封顶。首都博物馆东馆项目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建筑结构用上了减震隔震技术,设置了242个抗震支座。相关施工单位正以最高标准全速推进项目建设。

目前,“三大建筑”主体结构都已初具雏形,圆满完成了一季度工程节点和投资任务指标。未来,“粮仓”构造的剧院、形如“赤印”的图书馆、“帆船”模样的博物馆,将围合出一个鸟语花香、四季景观分明的市民文化休闲中心。

忙碌的可不止这一处。

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周期为5年,预计2024年底具备通车条件。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辐射区域能够从北京东部各区到天津、河北,甚至是环渤海区域,对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夜间施工现场灯光明亮,在深达十余米的庞大基坑中,工人们端着焊枪,正在检查、补焊钢筋笼,飞溅的焊花在夜空下更显绚丽。

“眼下正是施工建设的黄金季节,我们得加快进度确保按时完成节点工期。大伙儿都憋着一股劲儿呢,争取早日完成这座亚洲最大的交通枢纽。”北京城建集团建筑工程总承包部副总经理、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02标段项目经理李金和告诉记者。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项目部制定了科学的夜间施工方案,比如:施焊、切割作业时,工人需要使用防护罩罩住相关作业区域,避免部分光源外泄造成夜间光污染;基坑边坡满挂吸音材料,桩基施工中还研究使用了单项旋转钻头,可避免或减少噪声产生、传递。除了明确施工内容,夜间施工的安全管理也丝毫马虎不得。项目部做预案、勤检查,及时发现施工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排除安全隐患。

地上建设马不停蹄,地下同样热火朝天。

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项目,预计2023年底完工。建成后,城市副中心各组团11条东西向城市道路将实现贯通,有效缝合城市空间,织密城市路网。

该工程隧道段约7.4公里,隧道左右线分别购置“京华号”“运河号”两台超大直径复合泥水平衡盾构机,采用盾构法施工。夜色朦胧,记者顺着安全梯来到地下31米深的盾构机始发井下,巨大的盾构机安静待命,盾构机内的“小车间”灯光如昼,工人们正在仔细检查、调试变压器和液压油箱,确保盾构机按节点顺利掘进。

今年是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各项重点工程亦纷纷进入关键节点。为了保证建设工期,建设者们夜以继日鏖战在施工一线,奋力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