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楼门文化作品,成了郭帮屯每日的“必修课”。 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陈冬菊
楼门文化工作室成员、小巷管家、“指南针”文明引导志愿者、治安值勤志愿者、五老带六小骨干……退休后的郭帮屯,反而有了更多的“职务”,白天忙碌于各种各样的社区活动,晚上静下心来创作楼门文化作品,社区、邻里但凡有需要,他总是“接诉即办”。谈起为何如此的原因,郭帮屯只说:“我做的所有事儿,都是因为社区就是我的家。”
2003年,郭帮屯搬到玉桥东里社区,在这里,他在服务社区、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找到了归属感。2006年,街道牵头成立了楼门文化工作室,各社区楼门文化建设的优秀居民代表加入其中,共同探讨社区楼门文化建设方案,因有一定的绘画及书法基础,郭帮屯便成为了其中一员,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楼门文化作品创作路。
郭帮屯创作的楼门文化作品题材丰富,形式也不断创新。“我一般会根据楼门主题或当下重点工作需要创作,比如有的楼门就以学雷锋志愿服务为主题,那我就会创作一些跟雷锋同志有关的作品,又如垃圾分类实施后,我就创作了很多关于垃圾分类的绘画作品,用于装点楼门。”10余年来,郭帮屯已创作楼门文化作品300余幅,是位名副其实的“高产”民间“艺术家”,现在社区不少楼门里都挂有他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郭帮屯在创作中还不断创新。有一次,他发现家里的小米因为放置的时间太长坏了,节俭的他看着小米发愁,“怎么把这些小米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呢?” 想了半天,郭帮屯终于灵机一动,他先将小米炒熟,然后用胶水将炒熟的小米粘在画好线条的底图上,最后利用丙烯颜料上色,这样一幅环保又有趣的小米粘贴画就做好了,成为了社区楼门中的一大亮点。
除了在楼门文化建设中不遗余力,郭帮屯在社区活动中还是个“多面手”,平日参加小巷管家值勤,暑期协助社区组织青少年活动,每月定期在路口引导学生安全上下学,每天都围着社区这个“大家庭”的“家务”忙个不停。一次,郭帮屯参加完社区的宣传工作回到家后,腰腿疼的毛病犯了,老伴儿因为心疼忍不住劝他,“你都七十多了,不是年轻的时候了,出门帮社区干活儿没问题,能不能顾及一下自己的身体。”虽然嘴上这样说,但老伴心理清楚,参加社区活动是郭帮屯最高兴的事儿,所以还必须要支持他,为他做好“后援”。
正是这种不计所得的付出,也让郭帮屯在70多岁完成了入党的心愿。“我看到身边老党员那种奉献精神深受感染,年轻时没能入党一直很遗憾,所以在社区活动中,不断向党组织靠拢,终于完成了这个心愿。”正式成为一名党员后,郭帮屯开心得像个孩子,“党员的标准可又不一样了,我要向那些优秀的党员学习,发挥余热,努力为党、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