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维静
“滨河中路南段有盏灯不亮,我们还得去维修。”晚上9点,刚在中山大街维修好一盏路灯,通州照明中心的路灯维修工人刘红星和同事又接到了新的抢修任务。马不停蹄地赶到现场,找到故障路灯、系上安全绳索后,刘红星和同事被高空作业车送到离地面12米高的路灯顶端。检查线路、换电源……一番操作之后,原本灭着的路灯又重新亮了起来。像这样的起降,他们每天要上下十几次。
站在仅容得下两个成年人的工作斗里,悬在十几米的高空,维修及更换路灯这活儿,胆子小的人可做不来,刘红星已经干了3年。
“从事高空作业,除了克服恐高,更要实时更新专业技能。”刘红星说,通州区的路灯一直在不断更新换代,从最早的白炽灯,到高压汞灯、高压钠灯,这两年则变成了LED灯,路灯维修工的技能也必须跟得上。“这可不是简单的换灯泡,我们要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现在甚至还要会简单的编程。”刘红星解释,城市灯光的设计性、功能性都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道路两旁及高架桥等关键位置的“高颜值”亮化效果中,灯组怎么跑、灯光怎么亮、如果出现故障怎么排除……都需要路灯维修工人掌握,有时就需要编程调试好每一盏灯的发光顺序、变色顺序,甚至还要实现动态演绎。“有时处理一个问题,几分钟到几个小时都有可能。因为现在路灯种类越发多样,要更换或维修零部件不同,加上查线、换线等,每一个细节都是学问。”
常年的高空工作,刘红星已经驾轻就熟,虽然现在有不少智能辅助工具,但路灯工作的看家本领他可没忘。赶上道路狭窄的背街小巷,高空作业车开不进去,他还要采用“爬杆”的老方法——绑上安全带,然后爬上六七米高的水泥杆,身体吊在半空检查路灯线路。
“干我们这行,越是节假日,越往外跑。”刘红星说,春节假期亮灯时间延长,意味着他们的工作时间更长。东至滨河中路,南至京津公路,西至北苑路,北至北关桥,他和其他4名同事要负责一万余盏路灯,哪里的路灯不亮,哪里的线路存在安全隐患……只要发现问题,哪怕是深更半夜,他们都必须立刻到现场处置。“我们负责路段的路灯都要亮亮堂堂的!”对于这份工作,刘红星言语间充满自豪。
据了解,通州区城市管理委照明中心负责城区内153条道路、49个无物业居民小区及街巷的夜景照明运行保障工作,共涉及3.5万余盏路灯及配套电力设施和主要大街222个中国结等夜间景观照明设施的维修维护。春节期间,照明中心每天安排6个巡修组对路灯及景观灯等设施进行巡检、维护,主要针对路灯电缆接头松动、小区路灯不亮、光源损坏等故障问题应急抢修,保证夜景、照明设施正常运行,确保市民夜间外出和回家路途“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