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骆倩雯
在北京,既和天津又和河北接壤的只有通州区;在天津,既和北京也和河北接壤的就只有武清;而廊坊就是既和北京也和天津接壤的河北的地区。相邻的地理位置,让三地在京津冀这个大范围的气象预报中,也成为了一个小型综合体,需要更紧密的合作。今年,“通武廊”三地正在共同制定“十四五”规划,要将合作的内容写入各自区域的专项气象规划中。
通州、武清、廊坊三地,虽然行政区划不同,但都地处平原,气候特征相同,天气过程有着许多共通之处。通州区气象局副局长温煦介绍:“一般来说,从海上过来的天气过程,如较大的降水、台风天气等就是从武清过来的;从南边过来的天气过程,就会先到廊坊,如连绵不断的降水,还有雾霾天气等;先到北京的一般就是由飚线影响的强降水,造成强降雨、短时大风、冰雹等。三地需要及时沟通,提前做好预警预防。”
2017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通武廊”三地气象部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在气象数据信息、专业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展开合作,构建气象灾害联防机制。为了促进紧密合作,三地共同建立了一个“通武廊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工作平台”,2019年汛期正式投入使用,经过2020年运行检验,平台目前运行稳定。三地充分利用协作平台,联合会商、信息共享、应急联动、协同预警等。
2020年8月12日,京津冀地区迎来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当天上午11时30分,三地气象部门接通了“通武廊”三地的气象会商。而在会商前,三地气象部门已经通过微信群进行了沟通,此次会商内容主要集中在降雨的强度和落区研判上,为三地准确预报打下基础。
温煦说,在转折性天气、灾害性天气过程、重大活动保障时,三地气象人都会通过微信群交流信息、上下游协同预警防控,做好做实天气预报的精细服务。“只要有一方出现重大天气,都会及时互通信息,包括天气影响路径、已出现的天气实况信息等,保障气象灾害防御的及时、高效。”温煦说。2020年全年,“通武廊”三地气象台共进行天气联防会商36次。每一年,三地还会召开“通武廊”工作联席会议,共同推进区域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三地从2019年开始,还启动了运河通州段通航专项服务。为做好大运河通航气象服务保障,三地在运河沿岸共同规划一批气象监测设备,通州率先建立完成,武清和廊坊紧跟其后。三地还将通过格点预报、场景式气象服务等,为了今年6月京杭大运河通州—香河—武清段正式通航服务做好储备。
温煦表示,目前,三地正在共同制定“十四五”规划,合作的内容将写入各自区域的专项气象规划中。“十四五”期间,三地将围绕多河富水的地域特点,开展具有区域特点的强对流、雾等气象预报协同攻关,积极探索并形成更为完善、具有推广示范效应的工作经验,破解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气象预报和服务保障的技术难题,积极探索共同开发、联合运营、协同发展的气象合作新模式,面向三地区域打造智慧气象服务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