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色“柠檬黄”
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陈冬菊
“T101路公交车马上就要进站了,到张家湾、永乐店、柴厂屯的坐这个车了”“请您戴好口罩,有序上车”“请您准备好公交卡,车停稳了再上车,不要拥挤”……傍晚6点多,太阳落山,气温比白天低了不少,地铁九棵树公交站,下班晚高峰熙熙攘攘。公共文明引导员邢宝芹挥着小旗一遍遍提醒乘客文明乘车。
今年51岁的邢宝芹2013年加入公共文明引导员行列。去年,邢宝芹和队友共同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亮眼的柠檬黄队服,总是准时出现在车站、路边。“黄色让人觉得温暖,我们的工作也是给大家带来方便和温暖。”说起自己的岗位,邢宝芹满满的骄傲和幸福感。
确实,站台上的“邢宝芹们”每天不仅要维护市民乘车秩序,传递文明理念,更要维护站台环境、帮助群众解困等。自去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文明引导员又担负起站台疫情防控员的责任。
“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公交车需要控制上座率,那段时间工作量明显增加。除了正常引导大家有序排队,车一进站,还要马上跟乘务人员沟通能上几个人,然后点出数来,按防控要求让乘客自觉上车。为了提醒大家别着急,嗓子都哑了。不过,乘客特理解我们,这也是为了每个人的安全健康。我们就跟大伙儿聊聊天,让大家放松一下情绪。”那段时间,邢宝芹常常忙得两三个小时都顾不上喝水,每天从家出来都要带着润喉糖,否则嗓子实在受不了。
现在疫情虽然稳定了,但邢宝芹和队友仍不敢掉以轻心,看到站台等车的乘客如果没有戴口罩,总会第一时间上前提醒。维护站台环境卫生已经成了下意识的举动,随时带着酒精湿巾、小喷壶,只要在岗就会及时清理或擦拭消毒。
这个春节,文明引导员感觉到了不同。
往年春节前夕,大量异地人员提前返乡,站台候车人员会明显减少。但今年不同,不少人选择了就地过年,乘客总量变化不大。
“我们站是一个大站,边上有家乐福购物广场,还有地铁八通线,人流、车流量都大。十来辆车的始发站也在这里,每天晚高峰大约需服务四五千名乘客。”邢宝芹说,虽然临近春节,但工作状态不能懈怠,更得维护好站台秩序,让大家过个平安开心年。
“她们可真不容易,无论严寒酷暑,都没缺过岗。最冷那几天,我在车站站了几分钟就觉得被冻透了,她们一站就是两个小时。就冲这群大姐这么辛苦工作、热情服务,我们都得好好排队。”常在地铁九棵树公交站乘车的市民刘伊薇提起文明引导员特别感动。
除了日常乘车,去公园引导文明游园,到敬老院给老人理发,到社区宣传垃圾分类……这些活动都能看到“柠檬黄”。去年,通州区公共文明引导大队累计好人好事866件,捡拾物品409件,收到锦旗31面,并且荣获了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
老由的一天
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陈冬菊
由胜德是临河里街道土桥社区制线厂小区的一名居民,也是该社区八大员志愿服务队的队长,今年63岁。2019年,由胜德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小巷管家”,并获得“最美小巷管家入围奖”。每天一大早,社区里都能见到他穿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身影。
冬天早晨6点半,天还没亮,由胜德已经来到小区外的地铁土桥站口开始一天的“工作”。去年9月,为了解决地铁土桥站口秩序混乱的问题,土桥社区八大员志愿服务队便在这里设置了志愿服务岗,17名队员每天轮流安排两人,早晚上下班高峰在此“上岗”两小时。整理乱停放的共享单车、为行人指路、文明劝导……还别说,自从有了志愿服务岗,这里的环境明显改善。
老由说,这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共享单车乱停放,最多的时候能达到三四百辆,草坪里、天桥口、周边路口都堵得水泄不通。自从有了志愿服务岗,路边立起了指示牌,明确共享单车停放位置。再加上每天早晚高峰志愿者在路口监督、引导有序停车,还主动帮忙把单车重新摆放整齐。周边单位门口“单车围城”的情况大幅缓解,他们特意给服务队送来了锦旗“志愿服务为民想,雷锋精神放光芒”。
作为队长,由胜德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岗“打先锋”。赶上寒潮降温,他回家时手都冻木了,连家门钥匙都掏不出来。
老由是个“闲不住”,街巷治理员、邻里纠纷调解员、文明劝导员、楼门文化宣传员、交通路口疏导员、环境保护监督员、消防治安巡查员、垃圾分类指导员,“八大员”的职责他一样不落。
“去年,垃圾分类成了我们的主要工作。宣传、签公约、上门指导、守桶把关……我们‘八大员’琢磨了不少高招。”老由乐呵呵地回忆。果然,一系列措施效果明显,小区最多的“其他垃圾”由原来的每天6到8桶,减少到每天两三桶,厨余垃圾则由之前的10天一桶到现在两天一桶,正确分拣率能达到90%以上。最让由胜德欣慰的是,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明显转变,由最初的“嫌麻烦”变成了自觉主动的行为习惯。
小区垃圾分类能够在短时间内有这样突飞猛进地提升,离不开老由和“战友”们的“较真精神”。
一开始,老由和其他志愿者在站岗值勤时挨个检查,对分类不合格的逐一分拣。面对“屡犯错误”的居民,老由还开展垃圾分类“上门指导”。别说,“较真”挺管用,大伙儿的分类意识快速提升。
好琢磨的老由,还和队员裴绍明一起,用旧物改造了一个小小洗手桶,放在垃圾桶站旁,方便居民投放完垃圾后清洁手上污垢。
“我们小区的大事小情都能看到志愿者在张罗,他们把社区的事儿当成自家的事儿。由叔叔点子多、能力强、热情高,大伙儿有什么困难常找他。” 土桥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赵继松说起志愿者直竖大拇指。
老由从早忙到晚,老伴默默心疼。很多人并不知道老由曾因癌症接到过三次病危通知书,心脏也做过支架手术。
“老伴也念叨,要不就别干了。我就告诉她,我们志愿服务队平均年龄70岁,我还算‘壮年’。而且,做志愿者,上瘾。”由胜德笑呵呵地说。他的新年愿望就是能和“战友们”继续并肩前行。
与新冠病毒“捉迷藏”
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张程伟
2020年1月20日至今,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副科长、“2020通州榜样”邹林与新冠病毒“捉迷藏”已有一年多。
“最大的感受就是心态的变化。”去年与新冠病毒初次较量时,他会紧张得冒汗,“一开始,对它的了解太少了。”面对全新的高致病性病毒,每名实验室工作人员都“压力山大”。但现在,再说起病毒,他放松了不少。
防护服,是邹林的标配工装。但他穿防护服的速度已经从半小时缩短到了几分钟,越来越麻利。39岁的邹林每天都要身穿防护服、防水鞋套、隔离衣,戴护目镜、N95口罩、两层乳胶手套等防护装备,在实验室工作最少6个小时。与新冠病毒的“捉迷藏”是他14年职业生涯中的“最高级别”,最高级别的防护、最高强度、最大压力、最长时间,这场作战经历,终生难忘。
病毒很狡猾。比如,不是每次的检测结果都特别明确。遇到这种“捉迷藏”的情况,邹林和同事就要细心“捕获”。
邹林解释道,在检测样本时,有一些样本检测结果在临界值,表现出了弱阳性。此时的判断就要特别仔细,稍有不慎就会被新冠病毒迷惑,给出“假阴性”的结论。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反反复复做实验,根据每次数据进行综合判断。
前不久,邹林和同事就碰到了特殊样本。当天一个“五混一”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为特别弱的阳性。反复进行多次实验后,结果均相同。“我们的原则是:不放过任何可疑样本。”邹林说,涉及到的五个人都重新采样,分别检测,结果显示阴性。“对于这些可疑样本我们会集体讨论判读,一定要将可能隐藏的新冠病毒找出来,同时也不能‘冤枉好人’。”在“捉迷藏”的日子里,邹林和同事们还研究出了“流水线作业法”,将人员分成三组,每组负责不同步骤,“我们每天的样本检测量已经翻了一倍。”邹林说。
过去的一年,邹林和他的同事们扛住了一次次考验。
去年,北京新发地疫情爆发后,日均检测样本2000件;河北藁城及北京顺义、大兴疫情爆发后,日均检测样本5000件。“我们现在检测能力比去年大幅提高。”邹林说,去年年初,通州区疾控中心只有一间核酸检测实验室,现在则增加到了3间。通州区还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调了30名人员进入实验室,解决了人手不足问题。
邹林的爱人是潞河医院急诊科护士。这一年,两人都无暇顾及家里。前一段时间,家中跑水,邹林妈妈给他打电话,在实验室忙碌的邹林没有接到。等到他回电话时,老人已经自己解决了问题,“我知道指不上你,你别管了,已经没事了。”妈妈的话虽然乐呵呵的,但让他红了眼眶。
春节将至,这一年和新冠病毒“捉迷藏”的日子里虽然连续无休,但他坚信:“我们工作结束的那天,就是战胜新冠病毒的那天”。
萌娃志愿者成长记
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陈冬菊
今年11岁的刘珈希已经是位有8年志愿服务经验的“老”志愿者了。
3岁多,她第一次和妈妈一起参加捡拾垃圾的志愿服务,7岁正式注册成为志愿者。公园、社区、学校、马路边……今年5年级的刘珈希已经在通州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志愿服务“足迹”。
去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大街小巷、电视广播,都在宣传垃圾分类,刘珈希也总想为垃圾分类做点什么。正好,她妈妈是玉桥街道运河东大街社区的一名社区工作者,小珈希就加入了该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小队,成为了一名小小宣传员。
一有时间,她就到社区“报到”,为居民发放两桶一袋,并告诉他们分类方法。偶尔,也会有居民故意给她出“考题”,询问一些具体垃圾应该如何分类,小珈希总能对答如流,居民都不由对她竖起了大拇指,“看看小姐姐多棒,你也要多学习啊。”常有居民以她为榜样鼓励自家小朋友。
刘珈希不是家里惟一的志愿者,她现在也有了小帮手。她的弟弟今年4岁,有时珈希去参加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就会带上这个“小跟班”。姐弟俩一个发放宣传材料,一个引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一对“萌娃”配合默契。
现在,珈希参加的志愿服务越来越丰富。交通路口文明引导、清洁社区健身器材、到耳蜗学校陪聋哑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在志愿服务中,她从小时候的懵懂到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了快乐。
这不,刚放寒假,刘珈希就让妈妈给她“找工作”。她希望能在假期参与更多志愿服务。
“作为社区工作者,我们每天都看到社区志愿者在开展环境清洁、助老助残、秩序维护等活动,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传递正能量,给他人带来温暖。我也希望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孩子,培养他们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学会分享、付出、为他人着想,对孩子是一笔很重要的财富。”看到现在孩子这么热爱公益,刘珈希的妈妈郎朗特别欣慰和感动。“小手拉大手”,一开始是她引导孩子,而现在则是孩子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公益。
“振兴农村教育,义不容辞!”
本报记者 张丽
“尊敬的许爸爸、许妈妈:您的女儿许茁老师是学校的‘颜值’担当,人美心善,教学管理能力优秀,上学期更是承担了学校‘顶级配置’的工作量……请二老放心!留校期间,老师的安全、食宿、文化生活等,学校会负责到底。”这几天,永乐店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杜福栋有点忙,他忙着给留京过年的老师家人写信。
有心的他,为每位留京老师都量身定制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今年,永乐店中学一共12位老师留京过年,12封感谢信已经从这里寄出。
杜福栋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一位知名校长。1984年,杜福栋来到永乐店中学任教。一晃30多年,他从永乐店中学到漷县中学,再到北京二中通州校区,又回到了永乐店中学。37年的农村从教经历,他担任了21年农村学校校长,包括任过一所全区规模最大农村初中、2所北京市示范高中校长,14次校长考核优秀,创建了3所平安校园,改变了3所学校面貌,为国内校长培训20余次,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校长、北京市特级校长、北京市先进工作者……每一份殊荣,都是对他37年来践行教育初心的肯定。2020年,他又登上“通州榜样”6月榜单。
多年来,杜福栋一直潜心探索乡村教育之路。
“永中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2018年重回永乐店中学,他由衷地希望这所学校实现新的蜕变。
作为通州区传统名校、老校,彼时的永乐店中学面临着组织架构不健全、招生困难、师资不稳等各种困难。杜福栋瞄准“靶心”:学校的主阵地就是课堂。他创建了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基础类、拓展类、发展类三级体系31门课程,依托41个学生社团分类推进,以课题提高课堂实效,推动课程建设。
同时,他主导了由通州区9所农村初中校组成的“永乐店中学教育联盟”,建设了第八共同体,探索集团化办学,让区域教育横向共研共进,纵向协同贯通;与北大附中手拉手,全面提升永中教育教学质量;与通州区最偏远的柴厂屯中学手拉手,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育管理、教师发展等助力柴中;与北京22中、57中、清华附中及韩国、泰国、加拿大等6所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内引外联,提升办学水平。
37年教龄的他早已扎根农村,以校为家。
放寒假了,他仍隔天必到学校转转,看看校外学生每天的健康情况汇总,关心留京过年老师的生活,检查校园防控的每一个角落。当了21年的校长,就在学校过了21个除夕夜。
又到除夕,杜福栋今年要和留京过年的12位老师,一起在学校包饺子、看春晚,欢喜过大年。
他在信中就是这么写道:“永中就是个温暖的大家庭,学校会做好在京过年老师的生活保障,努力营造温馨的过年气氛,让老师感受到家的温暖,过一个难忘的快乐年、幸福年、温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