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枝
“企业现有多少重型货车?”
“车辆如何监管?”
去年9月3日一早,天津市敏华家具有限公司迎来了一支调研检查队。队伍稍显“庞大”,由来自京津冀三地的30多位人大代表组成。这是继三地首部协同立法——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出台后,三省市人大再度携手,对条例实施情况开展协同执法检查,真正实现了法规审议、实施、检查三同步。
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三个省级区域的协同联动,面临着诸多重大的制度创新和改革实践,必然也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针对移动源污染,京津冀同步出台实施条例,联动开展执法检查,既开创协同立法的先河,又为携手“护蓝天”注入了强大的法治动力。
执法检查动真见效
注重全链条监管,联合执法检查将重点瞄准源头管控、车油路综合治理、执法信息共享、执法标准统一,重点用车单位——敏华家具成了第一站。
“我们目前有自营车辆70辆,其中国五42辆,国四28辆。”
“每天出车前,司机都要对车辆进行检查,确保各装置运转正常,车辆均按节能环保要求添加车用尿素,减少柴油机废气中的污染物。”
调研检查组问得具体,企业答得仔细。从重点用车企业到路检现场,从施工工地到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检查点位横跨三省市,涵盖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的方方面面。
法规实施效果正在逐渐显现。条例实施两个月后,全市道路执法检查车辆84.6万辆次,较2019年同比增加10.6%;查处排放超标7万余辆次,同比减少近三成。
然而,调研检查发现,京津冀三地虽已通过生态环境部平台实现了机动车超标排放信息共享,但时效性有待提高,“黑名单”不能实时发送,超标信息需到生态环境部网站搜索,给拦截超标大货车带来不便。同时,三地尚未实现非道路移动机械联网,排放检验操作规范、执法队伍力量配备等方面仍需要相互适应和协同。
“协同已经起步,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完善。”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主任郝志兰说,我们建议,由北京牵头建立京津冀机动车排放执法信息系统,将车辆超标排放和异地处罚信息纵向上提交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横向上三地无缝对接。同时,三地排放检测信息要实现互认机制,在一定期限内不再重复检测,以便跨地区车辆快速通行。“如果需要,三地人大还可以就条例进一步修订进行深入探讨。”
协同立法迈出坚实一步
2014年,京津冀三地建立协同立法联席会议制度,六年来已就五十多部法规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协同立法工作,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三个重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
“从2018年7月三地人大将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作为立法协同项目,到去年1月三地人代会同步出台,历时18个月,是我从事立法工作30多年来非常难忘的经历。”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主任王荣梅回忆道。
项目是否可行?调研组专程赶赴市生态环境局,“结果让我们信心大增。”王荣梅说,从必要性来讲,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数量众多,特别是重型柴油货车,存在使用强度高、单车排放大、流动范围广、污染排放持续性强的特点,特别需要三地法规制度的协调一致。从可行性来讲, 2015年三地已经成立了机动车排放控制协作小组办公室,并在工作当中构建了很多联动机制,为立法协同打下了很好的工作基础。另外,现实执法中面临的问题,比如超标排放的处罚、数据共享、新车环保一致性联合抽查等,都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在三地的法规中协调一致。
项目确定,三地人大共同发力。
作为首个协同立法项目,条例的制定比一般的地方立法工作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法规名称是统一为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还是移动源污染防治条例?
存在监管漏洞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是否纳入规范范围?
“排放”和“排气”哪个说法更严谨?
……
2019年12月4日至5日,三地人大法制工作机构在天津市召开了关于条例制定的最后一次联席会议。“我们一起工作到深夜,逐项研究、逐条修改,最终就三地提请大会审议的草案条文基本达成一致。”王荣梅说。
2020年1月17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同一条例的河北版、天津版分别于1月11日、18日在河北省、天津市人代会上通过,并于同年5月1日同步施行。
协同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不同的省级行政区之间,开展法规名称、立法思路、基本概念、章节设置、适用范围基本协调一致的区域性立法,京津冀首开先河。
在三地共同努力下,协同立法已实现了由最初的松散型协同向紧密型协同转变,由机制建设协同向具体项目协同转变,由单一的立法项目协同向全方位协同转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治保障。
区域协同惠及本地民生
2020年,城市副中心各类环境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空气质量改善取得历史性突破,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改善首次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改善率全市排名第一位。
蓝天白云回归,青山绿水可期。城市副中心亮眼的“成绩单”,是区域协同发展惠及本地民生的深刻注脚。
为了同一片蓝天,三地各耕责任田,携手向大气污染开战。如今,聚焦“移动源”监管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在三地同步施行、同步检查,为区域联防联控注入强大法治力量的同时,也让城市副中心守卫蓝天的底气更足。
以通州区白庙南站为例,2020年5月共检测柴油车2362辆,超标车111辆(含限期整改期限内18辆),超标检出率4.70%,较去年同期明显提升。
“城市副中心有这样的蓝天白云,真的很不容易。”市人大代表韩克非在通州区国资委工作,环境改善背后的不易都看在眼里,城市副中心海拔低,处在北京的下风口,地理位置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重大工程项目多,多条重要货运通道穿区而过,渣土车、重型柴油车的尾气排放给大气污染治理带来很大压力。“这样的好成绩,是‘人’努力的结果,更是区域协同治理的结果。”
多次参与三地组织的联合调研检查,韩克非希望这样“聚焦又好用的”协同立法能越来越多,“从立法同步、实施同步拓展到检查同步,三地人大在推动执法标准统一、打通法规落地‘最后一公里’上再推一把,为大气污染治理‘保驾护航’,写出了区域协同发展史上精彩的一笔。京津冀协同,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