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内收藏了200余件村民捐赠的“宝贝”。 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讯(记者 田兆玉)60年前陪嫁的针线首饰盒,30年前为孩子早教斥600元巨资买的风琴,还有乡村赤脚医生50多年来行医的好工具——自行车和医药箱……日前,永乐店镇德仁务前街村史馆正式完工,馆内收藏了200余件村民捐赠的“宝贝”,成为村民家门口的“记忆博物馆”。
走进德仁务前街村村史馆,一件件充满回忆的老物件呈现在眼前,时光仿佛倒流一般。馆内面积不大,装饰古朴典雅,在老物件的衬托下,透露着浓浓的“旧时光”。馆内展品涵盖家具、农业生产工具、居家生活用品等类别,“都是村民捐赠的。上年纪的老人们来馆里参观,久久不愿离去,都说好像回到了过去。”德仁务前街村党支部书记董守军指着墙边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说,“这些东西,30多岁的村民都没见过,年纪再小一点的孩子们更不知道了。”
村史馆进门处摆放着一台老式自行车,车座的皮子已经裂成了花纹样,车把上挂着一个黑色的单肩医药箱,箱体上的红十字标志已经褪色,这是81岁的乡村赤脚医生张生捐赠的。看着陪伴了他行医50多年的“老伙计”,张生感慨道:“1968年,我被村里派出去学医,学成回来后就成了村里的赤脚医生。”除了为本村村民看病,有时候外村人身体不舒服,也会请张生出诊。为了给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张生花100多块钱买了一辆自行车,“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我骑上自行车更快一些。”
墙柜、座镜、煤油灯、粮票……馆里的展品跨越了上百年,展现了农村生活一代代的变迁。馆内一台朱红色的风琴,是展品中为数不多的乐器。“这是我1989年花600多块钱给儿子买的。”村民张秀琴从小就喜欢音乐,无奈那会儿家里没条件,结婚后她就想抓起孩子的音乐教育。“那时候农村条件差,买不起钢琴,我看学风琴也挺不错,咬咬牙就给孩子买了。”这台风琴成了儿子童年的音乐老师,现在儿子也十分喜爱音乐,弹琴、打鼓样样精通,还有了自己的乐队。
馆内的一个双层首饰盒,是村民张万英结婚时的陪嫁。大红色的包浆漆依旧鲜艳,箱体两侧的“爱”字仍然清晰。“1960年我18岁,结婚时家里穷,没什么像样的陪嫁物,我叔叔给我买了这个首饰盒。”一晃60年过去了,张万英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老房子重新翻盖了,房间宽敞明亮,儿孙们事业有成。
据了解,德仁务前街村村史馆耗时3个月建成,馆内共设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德仁务村村史、最可爱的人、难忘的岁月、美丽的乡村等12个主题展区,200余件展品。“这些老物件生动地还原了昔日的质朴村风,详细记述了生产力发展、生活习惯演变的历史脉络,它们见证了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委会工作人员郝凤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