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60期 >2021-01-07编印

寒冬暖色
您的温暖他们在守护
刊发日期:2021-01-0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火焰橘:温差46℃ “巡井暖男”下井保供暖

2-3.jpg热力工人在永顺南街紧急抢修,排除供热管道故障。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冯维静

室外,零下11℃;井内,35℃。

昨天,北京遭遇最强寒潮降温,和寒冷刺骨的室外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一口口热力井内热气升腾。一位位身穿亮橘色工装的“巡井人”频繁下井、出井,就像一团团跳动着的橘色火焰,确保供暖有序正常,守护千家万户的温暖。

16时,玉桥西路北侧的一块小空地上,华源热力的巡检工人张海涛、王银芳和赵赫来到一处热力井旁。拉开井盖,一股暖流扑面而来,遇到室外的强冷空气,激发出比平时更浓烈的白色烟雾。

待热气慢慢散去,张海涛将检测仪伸入井内。“井下温度35℃,含氧量达标,没有有害气体,准备下井。”王银芳和赵赫脱下棉衣,系好安全绳索、戴上头灯,动作麻利地钻进4米多深的热力井。

热力井内气温骤升。受管道高温炙烤,井下的温度通常高达30℃-50℃。下井不到10分钟,二人已经满脸是汗。赵赫告诉记者,每年冬天他们都要经历几次“从零下10℃至40℃”的巨大温差。

“井下设备一切正常。”钻出地面,两位巡检员立马儿被“速冻”,队友立刻递过大衣把两人紧紧裹住。

赵赫说,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都是供热管网巡检员最忙的时候。每天都要检查管道外表、控制阀门、支架等设备设施,防止跑冒滴漏。“特别是这样降温加大供暖能力的时候,一天更要下井好几趟。”

据悉,为应对新一轮降温,通州区各供暖企业均进入“战时”状态,每天增加一次管网巡检,对风口处的阀门、管路特别是停热用户的阀门、管路全面排查,有效防冻。



环卫蓝:挥扫帚就是最有效的“取暖”方式

2-2.jpg环卫工人们极寒天气中清理卫生同时不忘防疫。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冯维静

昨日5时,整个城市还在沉睡,室外气温接近零下17摄氏度,滴水成冰。一群蓝色身影在马路上出现了。通州京环公司清扫二中心十班环卫工人们推着环卫车来到新华北路与新华西街交叉口处,打开车上的安全灯、分发扫帚,25名身穿蓝色工装的环卫工人分成7组,有条不紊地进行环卫保洁作业。和往常一样,早高峰到来前,他们要把新华大街整条路清扫干净。

47岁的王桂敏把家里最厚的棉服、羽绒服找出来套在身上,显得比平时“胖”了一圈。“里面穿了两层棉袄,套了一个羽绒坎肩和厚线衣,得有五六斤重。”王桂敏指了指身上的衣服,还是忍不住打了个哆嗦。在寒风中站了没一会儿,她就已经冻透了。

王大姐从2008年就负责这段道路,新华大街的每条胡同小巷她闭着眼都能走到。天寒地冻,王大姐挥舞扫帚的动作明显幅度更大了一些,“没事儿,挥扫帚就是环卫工人冬季清扫街路时最有效的“取暖”方式。再扫一会儿,身上就热乎了。等扫到那头,还得一身汗呢!”

记者默默数了一下,平均一分钟王大姐要挥动扫帚大约20次。虽然脸上裸露在外的皮肤已经冻得通红,但她和同事的额头却冒着热气,帽子、口罩、眉梢,很快都结上了一层霜花。环卫公司曾做过测算,一天6小时,环卫工人挥扫帚次数至少达到近万次。“甭管多冷的天儿,把路扫干净,都是我们的本职工作。这是咱们城市的脸面!”


流动绿:网上买菜6点多配送首单

2-4.jpg配送员顶着寒风及时送果蔬上门,避免市民奔波。记者 党维婷/摄

本报记者 田兆玉

寒风中,一道绿色快速划过。小电车上驮着绿色的备货箱,一身绿色工装的李佳雨正要把菜送到下一位居民手中。

昨天6时55分,叮咚买菜的配送员李佳雨已经开始第一单配送。头盔、护膝、厚外套、防风衣、棉手套、带绒毛的雨靴,还有遮得只露出两只眼睛的大口罩……防寒衣物“武装到牙齿”,但没一会儿还是冻透了。从新华西街站点出发,28分钟后,一大袋果蔬准时送到天赐良园西区的顾客手中。“大冷天,辛苦您了,谢谢!”一句感谢,让这个寒冬的早晨暖暖的。

李佳雨所在的通州区新华站共有32人,其中配送员17人。昨日凌晨2时,新鲜的水产、果蔬、百货陆续送到,站里开始接收货品。冷藏100多筐、蔬果300筐、百货20多筐……备货量比平时多出不少。

“夜班人员一直忙到早晨8点,白班人员今天上班都提前了一个小时。赶上降温,配送员6点多就开始接单,7点就能送完首单。”叮咚买菜新华站站长王杰说话语速都快了起来。每次极端天气的订单量都会爆增。“今天比平时增加了200多单。天儿冷,大家都不愿出门。还有不少订单是子女帮老年人下的,就怕老人出门不方便。大冷天,我们更得早点送到,不能耽误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