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综合方案总规划师,我认为,城市副中心总体设计中坚持了绿色和智能的理念,其中做好水文章是构建千年之城的第一要素。在城市副中心的设计方案出炉前,围绕水进行了系统研究。
要建城,先理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的智慧。城市副中心有北京其他地方没有的大规模水源,历史上就是大运河北起点,必须要做好水这篇文章。
为打造千年之城的水安全格局,我们设计团队通过智慧模拟,多方案比选优化分洪方案,设计了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打造“上蓄、中疏、下排”的多级滞洪缓冲系统:上游建立两个集蓄滞洪区,中游增加温潮二减河、通运减河和潮运新河,下游构建留滞湿地及蓄洪区。
通州堰从上游到下游可全部实现智能感知,什么时候来雨,雨强最大的在哪个区域,都可以智能预测,实现区域联防和调度,从而每一滴水都能物尽其用,这体现的就是千年城市设计的理念,生态文明重构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此次,为更好营造城市副中心滨水空间,规划团队还借助大数据手段,对纽约、伦敦、巴黎、柏林、新加坡、上海、东京、布里斯班等八个城市的河流与滨水地区进行深入研究,对国际城市滨水空间规模进行了全面总结,得到了许多有益启示。
比如,我们研究发现,这些国际知名滨水城市,凡是凹岸的,视野面比较宽旷,聚集的人更多,停留的时间也更长,从而引导我们对空间沿岸不同功能区聚集空间模式进行思考。
设计中,把运河的水位控制在1米到1.5米之间摆动,这样可以把滨水路变成文化景观,让百姓在水边有更多活动、交往和与自然对话的空间。
同时,要围绕水做文章,聚焦城市副中心大运河段,围绕大运河梳理周边水系、绿地和公共空间,塑造水、绿和建筑交相辉映的优美空间形态。布局城市重要功能,形成连续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带。这次,我们共设计出12个滨河公共空间活力中心。
在城市副中心方案设计研究中,我们的团队访谈了500位北京市民,包括在通州居住的人和未来要来这里的人。通过与他们的交谈,了解各类人群真实多样的想法,进行细致的基础研究。通过梳理诉求,让绿色和智慧的目标渗透到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的每一个细节,把城市副中心打造为世界范围内有价值的、前卫的、具有前瞻性的典范。
(本报记者 陈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