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的话题主要讲开放建筑,实现建筑开放性,首先从规划设计理念入手,为城市使用者提供更好服务。同时,政府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让开放空间对使用者和建设方有益。开放性建筑物落地以后,可以通过更加智能的物业和安全管理,减少栏杆、围墙等硬隔离。
比如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就具有市政道路,人们可以穿过校园,实现建筑和街区开放,绿地空间、展览空间、学术空间都可以和城市共享。同时,通过智能门禁系统等提升建筑安全性。
同时,开放空间还包括地下和地上的关系,通过地下开放空间的利用,土地利用将更加集约充分。比如打破以往封闭地下室的模式,加入景观实现地上地下一体。
实际上,我们在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设计中,就有一个可从地下30米火车站台上抬头看见蓝天白云的设计。目前,该方案正在调整中。通过开放式设计,使车站和城市,地上和地下,无缝衔接。
此外,在不同项目中,还将尝试在延续建筑节能相应要求的基础上,在建筑公共空间创造半户外环境,大家集会、交流等场景都可以尽量多结合庭院和景观空间。
而且,目前我们也正进行一个研究课题,通过开放空间达到节能,减少用能时间和用能空间。比如我们空调使用集中在夏季高温,但在停暖到夏天之间这段不需要空调的时间,因为很多建筑过于封闭反而必须使用空调。未来,我们研究让建筑更加透光透风,人工强化通风效果,减少用能。
用能空间方面不仅要做节能技术,更多要研究空间使用方法。比如在东夏园公交场站设计时,我们放弃了盖玻璃幕墙的想法,在场站设计了商店。乘客又能取暖又能在下班路上买点东西,然后直接走到站台上,方便实用又节能。
绿心三大建筑的公共配套设施也会给大家带来惊喜。人在其中会觉得这里是一条时尚商业街,沿着这条街一会儿去看戏一会儿去图书馆,很惬意。未来,绿心三大建筑地下20万平方米完全贯通,不仅可以看到公园,更能走入公园。从地下空间,就可以去往三大建筑任何一个,地上只有公共建筑。目前,地下公共层设计为两层,局部有地下三层,各种商业、体验空间的背后都是停车场。人们可以从地下进入商业街,从地下进入庭院。
我畅想未来城市副中心的生活,公共空间品质会更高,到处能走通、到处有服务、到处能坐下来。现在城市外摆设计少,今后会创造出这样的开放空间,提升城市幸福感。
(本报记者 金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