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军志)“光是今天上午,肉牛交易量就达到7000余头。”在内蒙古科右中旗鸿安现代肉牛交易中心,买卖声不绝于耳,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中心负责人马元信高兴地说。在对口帮扶内蒙古科右中旗过程中,通州区做好“牛文章”,打造从养殖到交易全产业链,助力贫困农户增收。
近日,记者走进鸿安现代肉牛交易中心,几辆大货车正载着肉牛入栏。交易中心为蒙古族风格建筑,占地面积550亩,集牲畜交易、寄养、产业培训等为一体,设置800个牛交易栏和27栋寄养棚,可同时容纳1.6万头牛进行交易和寄养。“交易中心今年‘五一’才正式开市。每逢阳历的1、4、7为牛市交易日,为地方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辐射带动东北三省和周边的通辽、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和海拉尔等地的牛产业发展。光是今天上午,肉牛交易量就达7000余头。”在热闹的市场里,该交易中心负责人马元信大声向记者介绍。该交易中心有效解决了广大养殖户牲畜“买难卖难”的问题,带动区域肉牛市场交易流通。
记者看到,新建的牛栏呈网格状,每个网格里都有五六头肉牛,每排牛栏在百米以上,十多列牛栏之间统一建有长廊。市场里人来人往,夹杂着各地口音。养殖户巴扎拉嘎忙得满头大汗:“原来养殖的牛都得拉到很远的地方去卖。这座交易中心的成立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今天买我牛的客户还挺多,卖了21头。”汗水映衬着喜悦的笑脸。在牛集市上,不少牛商正忙着交易,“我是只收牛不养牛。这个交易中心的行情不错,开集后我已经卖了32头牛了。这里离家也近,交易更方便了。”该旗一牛商对记者说。
从该交易中心出来驱车十几分钟,就到了京蒙帮扶项目——科右中旗百利舸扶贫产业园肉牛养殖基地。养殖基地所有牛舍统一建设,一水儿的蓝顶建筑,在周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中格外亮丽。基地由通州区京蒙协作资金建设,投资达3000万元,建设牛舍80栋。通过实施该项目,引进肉牛龙头企业5家,该地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基地肉牛养殖数量达到了5000余头。
“根据养牛的数量,我们还建了几座标准化青贮池,将种地的玉米秸秆打碎发酵。青贮池的饲料够这些牛吃三四年没问题,既处理了农民玉米秸秆乱堆乱放问题,还将其制作成饲料喂牛。”基地负责人杨广报告诉记者。据了解,该旗坚持“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原则,大力发展饲料种植,粮改饲种植扩大到30万亩,人工种草保有面积达到10万亩,玉米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年产青贮饲料100万吨、黄贮饲料300万吨。
在精准扶贫的支持下,肉牛产业还带动了建档立卡户致富奔小康。目前,该旗建档立卡户有2870户,60岁的包那顺勿日塔告诉记者,建档立卡户是按人口给牛,他家三口人,2018年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家里的牛由3年前的3头牛,增加到现在的17头牛。每头牛按照1.3万元计算,现在家里的牛资产就达22万余元。“三年的时间,我们家经济条件彻底好起来,今年7月还盖了新房。”包那顺勿日塔说起家里的变化很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