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空,何鑫将脸上的汗水擦了又擦
切割机、灌缝机、摊铺机……库房里摆放着多种公路养护设备
何鑫带着工友对照中英文字典,翻译进口设备说明书
大家齐力把设备装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施工前设置安全区域
切割破损路面
夏季,正是旅游旺季,靓丽的道路环境让出行更加愉悦。风吹日晒,年复一年,养路工是公路的“美容师”,他们头顶烈日,用双手和汗水把安全、畅通、舒心送给千万人。北京养护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处丁各庄应急保障站有一位90后站长,名叫何鑫,为了抢抓公路病害处治的有利时机,保障副中心畅、安、舒、美的公路环境,他带领工友们,连续奋战在骄阳似火的户外。
下午两点多,一天最热的时刻,路面温度接近50摄氏度。通济路上,公路养护工人们忙着在热浪蒸腾的路面进行接缝填充作业,汗水在他们的脸颊肆意流淌,橘红色的工作服在阳光照射下格外显眼。
画线、切割等精细的前期工作由何鑫亲自操作,一切准备就绪后,养护工人在挖好的坑槽底部刷上一层沥青油,主要起到粘结和封水作用,随后自卸车上前,把车斗中高达170多度的沥青倒入坑槽中。几名工人迅速围上去,用手中的铁锹把落在外面的沥青铲入坑槽。小型压路机随后开上来,缓缓地来回碾压,把沥青压平压实。何鑫一直跟在旁边,不时地用铁锹修修补补。“摊铺沥青时,脚下温度得有150度以上,虽然穿的鞋都是特制的,但踩在刚铺好的路面就像在蒸桑拿。”此时,大颗大颗的汗珠顺着何鑫的额头滴落,尽管不停擦拭,汗水依然从他的袖口钻了出来。
据了解,夏天是公路病害的高发季,也是公路修补的“黄金期”,每年6到8月份是养护工人最忙的时候,一个工作日他们至少要在上百摄氏度的路面上行走近千米。“一天下来,身上汗湿透了又被蒸干,矿泉水要喝十五六瓶。”何鑫说,汗流浃背、热浪烤红皮肤,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今年30岁的何鑫,从事道路养护这份职业已有7个年头,在经年累月地面“烘烤”与太阳“暴晒”的共同作用下,他的皮肤变得黝黑。
刚入职那几年,每到阶段性抢险养护工作结束后,何鑫便开始巡路,归纳整理出多类多项公路缺陷病害问题。为使修补工作更加便捷开展,他手工绘制平面图,路面、涵洞、边坡、桥梁等处病害一目了然。就连一些老前辈们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干我们这一行一年四季有做不完的事,白天在路上巡查,进行补坑作业,晚上在办公室写材料,琢磨如何让年纪较大的工人熟练操作现代化智能机械,进一步提升公路管养水平。”何鑫告诉记者,由于国外进口的作业机械全英文标注,他就在设备仓库里开课,对照词典,教授大家认识英文单词。
“外业的实践加上内业的培训,能使我们更全面认识和了解副中心公路情况,熟练使用进口作业机械,更好更及时地开展有针对性、标准化、精细化的养护工作。”经过一年的“传帮带”,站里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操作起进口的无尘切割机、清灌缝机等也可以手到擒来。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细化养护作业中,何鑫带领工友们针对不同材质路面,用不同机械作业,每年节约成本近十万元。
何鑫除了是一名站长,还是蝉联几届北京市公路系统补坑大赛的冠军。选点、画线、切割、破碎、清扫、喷洒乳化沥青、人工摊铺沥青混合料、整平、碾压、清理施工场地、粘贴封水贴……每次参加技能比武,何鑫娴熟的操作总能吸引“长枪短炮”聚焦。
如今提起副中心的大多数公路,何鑫如数家珍,他扳着手指头算起来,自己参与养护的路有通怀路、通胡路、京榆旧线、云帆路、通胡南路、徐尹路、壁富路、通顺路、任港路、右堤路……可以说见证了副中心公路路网一步步的完善。
“干一行爱一行,做养护工虽辛苦,但看着人们驾车畅行在宽阔、平坦的道路上,心里满满的成就感。”何鑫笑着说。
本版撰文 记者 郭丽君
本版摄影 记者 唐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