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1302期 >2025-11-12编印

去年吸纳北京技术成交额超七百五十亿元
河北精准承接京津“创新活水”
刊发日期:2025-11-1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2021年到2024年,河北省共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2659亿元,年均增长45.5%,其中,2024年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55.3亿元。“十四五”时期,河北聚焦“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核心定位,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逐年上升。在雄安新区、沧州市等地,科创成果正在不断转化,科创热潮蓬勃涌动。

AI赋能传统产业升级

“雄安不只是承接产业的地方,更是传统产业‘智造’升级的试验场。”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雨林空间,河北雄安多少定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区里,创始人曹鹏说起扎根雄安的原因,“这里有容城几十年攒下的服装产业底子,还有中关村科技园的创新氛围和政策支持,正是技术落地好地方。”

容城服装产业年产能超亿件,是当地名副其实的传统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没品牌、缺技术的瓶颈始终制约着产业发展。当地企业家的困惑让曹鹏记忆犹新:“手工制版一天最多只能出20套,人工量体的返工率高达15%,他们希望拓展高端定制业务却没有核心技术支撑。”

曹鹏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产业痛点。企业自主研发了AI隔空量体系统,仅需10秒即可精准采集18项顾客的净体数据,准确率高达99%,彻底解决了人工量体效率低、误差大的难题。智能制版技术更是实现颠覆性突破,降低70%的人工成本,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供了技术可能。目前,公司研发的3D虚拟试衣、AR试衣镜等创新技术已在全国多家线下旗舰店投入使用,让消费者轻松实现“隔空试衣、精准定制”的全新体验。

现阶段,河北省推动实施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专项,支持疏解高校、央企、医院等单位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数字城市等重点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支持资金超3.7亿元,雄安中关村科技园入驻企业200余家。

产业迁徙带来发展活力

目光从白洋淀转至渤海湾。走进位于沧州市的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各企业生产车间都在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在北京斯利安药业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二车间,工人们正在清洗氟尿嘧啶生产线上的结晶釜、离心机等设备。

“氟尿嘧啶是我们从北京转移到这里生产的10个产品之一,是一种原料药。”北京斯利安药业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北京斯利安药业有限公司是中国叶酸领域最大的生产制造企业之一,此前原料药生产地在北京,后转至沧州。

五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园从京冀合作升级为京津冀三地共建,累计入驻企业66家,其中京津企业48家,吸引上市公司13家、中国医药百强企业6家,落地项目总投资超228亿元。

推动更多“样品”成为“产品”

技术转移是成果流动的“血脉”。河北积极吸引京津优质技术转移机构,目前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等已在河北设立分支机构,让京津的“创新活水”精准对接河北的“产业需求”。

河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破解京津优质科技成果“跨省转化难、首用推广难”的“蛙跳”问题,我们将“创新场景”作为重要抓手,以高价值应用场景吸引京津技术落地。中试是破解“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产品”转化瓶颈的核心环节。目前已建设了河钢钢铁钒钛材料、雄安科创中心、唐山百川机器人、沧州功能膜产业、唐山开滦化工新材料等15家中试示范平台,为京津科技成果提供从“样品”到“产品”的一站式转化服务。截至目前,15家平台已累计承接京津技术成果中试转化项目超100项,成功孵化科技型企业37家,有效填补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