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您发现没有?就在最近,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西海子公园、东郊森林公园、刘庄公园等副中心重点公园越来越“透亮”了。记者从通州区园林绿化局获悉,通州区以绿道生态网络串联重点区域推进无界公园试点,公园绿地全面融入城市空间,市民“出门见绿”更便捷。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累计拆围25252.8米。
围栏拆了,公园变得更大了
“我们的无界公园建设不是零散推进,而是跟着绿道生态网络走,让绿意沿着河道、顺着步道连成片。”通州区园林绿化局项目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通州区围绕北运河、通惠河、减河生态廊道,在拆围过程中同步优化绿道衔接,让公园与河道景观、城市路网自然融合。作为绿道生态网络的核心节点,大运河森林公园拆除云帆路与通怀路一侧6000米围栏后,进一步强化了与北运河绿道的联动。在临近地铁6号线东夏园站的区域打造“通勤者补给站”,同时将公园内的健身步道与北运河沿岸骑行道无缝衔接,市民下班后可从公园入口直接上骑行道,沿着北运河一路骑行至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以前从大运河公园去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得绕路,现在走绿道直接穿过去,20分钟就能到,周末常带着孩子骑车往返,一路都是风景。”市民王先生说。
西海子公园紧邻通惠河,拆除424米围栏后,不仅延伸出150米盲道打造“触觉花园”,还将公园步道与通惠河绿道连通,视障人士李师傅如今能顺着盲道从公园直达河边观景台,“以前逛公园和看河是两回事,现在进园就能顺着步道走到河边,听着水声晒太阳,心里特别敞亮。”公园还在通惠河沿岸增设了3处“亲水休憩台”,让市民既能享受公园绿意,又能亲近河道风光。
变围栏为绿道串联特色场景
在绿道生态网络串联下,不同公园根据自身定位,打造出差异化的无界体验。东郊森林公园拆除1803米围栏后,依托临近通顺路的绿道节点,推出“自然探索路线”。1.2公里步道串联起昆虫观察箱、鸟类投喂点;宋庄文化公园与刘庄公园合计拆除5588米围栏后,则借助绿道串联起小堡艺术区的资源,在绿道旁打造“艺术家共享工坊”。10个开放式创作台沿绿道分布,艺术家们可在绿道旁写生、创作,游客也能顺着绿道逛工坊、看展览。“绿道就像一条‘艺术纽带’,把公园和艺术区连起来,以前游客逛完艺术区就走,现在会顺着绿道进公园歇脚,感受艺术与自然的结合。”青年画家小林说,工坊还在绿道旁设置了“艺术展示墙”,将市民创作的作品挂在墙上,让绿道变成了“流动的美术馆”。
西集镇中心公园拆除1500米围栏后,以“无界融合”理念激活生态与服务效能,为“银发群体”打造全维度适老幸福空间。公园将绿道与社区服务深度衔接,建成200米健康步道、健身区及凉亭休闲区,步道旁配套休闲椅,全方位优化就医与休憩环境。同时,定期开展多肉盆栽、中药香包等手工活动,让生态绿意与人文关怀无缝交融,既提升了环境品质,更以精细化服务温暖老年群体。
确保每处拆围都能惠及民生
“绿道串起了无界公园,也串起了精细化管理。”通州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绿道生态网络,通州构建了“智慧+人工”的全域管理体系。刘庄公园在绿道旁引入“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PM2.5浓度,数据不仅在公园入口显示,还会同步推送至“通州绿道”公众号,市民出门前可查询绿道沿线的环境情况。“有次雾霾天,看到公众号说绿道沿线PM2.5低,就带着孩子沿绿道逛了刘庄公园和宋庄文化公园,一路空气都很清新。”市民李女士说。
针对绿道夜间安全,多个公园在绿道沿线采用“暖光照明系统”,路灯亮度随人流量调节,同时联合周边商户组建“绿道夜巡队”,“以前晚上不敢走绿道,现在路灯亮,还有人巡逻。”夜跑爱好者老周说,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绿道沿线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应急呼叫柱”,遇到突发情况按下按钮,让市民特别放心。
“以绿道为线、无界公园为点,才能织出全域生态画卷。”通州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深化绿道生态网络与无界公园建设的融合,针对绿道沿线未拆围的公园,组织专项调研,结合绿道功能需求、周边人群密度等因素,逐一明确未拆原因,科学制定拆除方案,确保每处拆围都能服务绿道串联、惠及民生。
本报记者 冯维静/文 唐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