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1302期 >2025-11-12编印

从化解一顿饭的焦虑到守护一颗心的成长
通州推动社会救助精准化、专业化
刊发日期:2025-11-1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冯维静 通讯员 郭玥)“孩子在学校吃得香,每天都能把饭菜吃完,再也不用担心了!”近日,一场聚焦“解急难、护成长、筑长效”的精准帮扶行动在于家务乡温情上演,通过家校社三方携手,为这个“三代之家”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也成为通州区社会救助精准化、专业化落地的生动注脚。

据悉,该家庭中母亲患有智力残疾,离异后带着孩子回到娘家,与年迈的奶奶共同生活。今年7月,孩子升入初中后,母亲因自身经历对孩子的校园生活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情绪,“怕被欺负、怕吃不饱”成了压在这个家庭心头的两块大石头。在通州区民政局推动社会救助精准化、专业化转型的背景下,于家务乡依托家校社共育框架,迅速启动针对性帮扶行动,让温暖与关怀及时抵达。

帮扶行动的第一步,便是从解决最紧迫的“吃饭问题”入手。社工在走访中敏锐捕捉到家庭的核心诉求后,立即与孩子所在学校及班主任建立“一对一”沟通机制。班主任特意为孩子安排了热心同学陪同就餐,每天详细记录孩子的午餐菜品、消费金额和进食情况,社工则将这些信息转化为“今天孩子饭菜全吃完,花费XX元”这样直白易懂的内容反馈给母亲。一次次清晰的反馈,像一颗颗定心丸,渐渐抚平了母亲心中的焦虑,嘴里的“担心”也逐渐变成了踏实的“放心”。

解决了基本生活顾虑,帮扶的目光进一步投向孩子的心理成长与社会适应。社工通过专业心理测评发现,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孩子性格内向、容易胆怯。为了帮助孩子打开心扉,社工以其感兴趣的漫画、故事为切入点,每周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教他主动打招呼的技巧,帮他梳理遇到困难时的解决路径,还协助制定个性化学习小目标,鼓励他通过“亲子留言”的方式拉近与母亲的距离。在持续的陪伴与引导下,孩子的笑容越来越多,不仅开始主动分享校园里的趣事,也顺利融入了初中新生活。

“帮扶不能只解一时之困,更要为孩子的长远成长筑牢根基。”基于这样的考量,社工将工作重点转向家庭赋能与资源链接。他们多次上门与孩子的奶奶沟通,详细了解孩子的居家状态,普及“家校社共育”理念,鼓励奶奶发挥“情感桥梁”作用,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多向母亲传递孩子的积极转变,从家庭内部缓解焦虑情绪。同时,结合孩子的心理测评结果,社工建议进行进一步专业医疗诊断,并主动查询通州区具备相关资质的医院,整理好详细的就诊流程和预约方式,切实减少家庭的奔波之苦,为后续精准帮扶打下坚实基础。

从化解“一顿饭的焦虑”,到守护“一颗心的成长”,再到搭建“一张网的支持”,于家务乡的这场精准帮扶行动,深刻诠释了通州区社会救助以“精准”为标尺、以“协同”为路径、以“长效”为目标的核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