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兆玉
老党员杨瑞茜今年61岁,是梨园镇通大家园社区的一名楼门长。退休后,她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成了社区太极队的“调解员”、独居老人的“贴心闺女”、居民们的“守护神”……在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的过程中,她说,自己也收获了满满的能量。
太极队的“调解员”
太极队人多,杨瑞茜是队里的骨干队员,大家偶尔出现小摩擦,她总能找到化解的法子。
前两年,队里的李婶和王姨因练拳站位问题闹得不愉快。两人都觉得对方占了“风水宝地”,互不相让,好几天谁也不理谁,气氛挺尴尬。杨瑞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她没急着说教,而是蒸了一锅香喷喷的肉包子,趁热乎劲儿先给李婶送去两个:“老李,尝尝,刚出锅的!”聊了会儿家常,又提着剩下的给王姨送去:“老王,你也尝尝,别老惦记那点位置。”看两人气儿都顺了点,杨瑞茜才笑着说:“要我说,咱这站位也别争了,按属相排多有意思!属虎的站这儿,属龙的站那儿,大家轮着来,和气生财嘛!”
这个“生肖排阵法”一出,李婶和王姨都乐了,那点小别扭也烟消云散。
从此,“生肖阵”成了队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独居老人的“贴心闺女”
杨瑞茜对楼内独居老人关怀备至,特别是三楼的李奶奶,她像亲闺女一样悉心照料。
“李阿姨,我待会儿去菜市场,给您捎点新鲜的菠菜?”杨瑞茜每次敲门都带着爽朗的笑声,看见门口的垃圾,她拎起来说:“您老别出来了,这两天下雨天冷路滑,我把垃圾顺便带下去。”
这样的对话经常在楼道里响起。帮李奶奶买好菜、倒垃圾,杨瑞茜总会多待一会儿,陪老人聊聊天,说说社区的新鲜事。李奶奶儿女在外地,常拉着杨瑞茜的手念叨:“有小杨在,我心里特别踏实,一点不孤单。”杨瑞茜总是温和地回应:“您就把我当自家闺女,有事儿随时喊我。咱楼上楼下住着,互相照应是应该的。”
在她的影响下,楼里的年轻人也加入进来,有的帮李奶奶买菜,有的陪她聊天,如今“邻里互助”成了14号楼的新风尚。
居民们的“守护神”
公共设施出现问题,杨瑞茜总是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有一次,单元楼道灯坏了,夜晚出入十分不便,尤其影响老人和孩子。
她立即向物业报修,同时在等待期间想出了临时办法:在每层拐角处安装感光小夜灯。虽然光线微弱,但足以照亮脚下的台阶。她还特意在单元公告栏上张贴了小纸条:“楼道灯已报修,请大家上下楼注意安全。临时放了小夜灯,请小心行走。”
邻居们晚上回家,看到这点点灯光,心里都暖暖的。晚归的王大哥感慨:“杨姐心真细,连这点小事都为我们想到,真是楼道的‘守护神’。”
除此之外,她还积极参加社区举办的各项活动,不仅是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活动的带头人。在一次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她作为文化长廊的讲解员,为来访者讲述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关于“文化”的故事……
如今,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加入志愿服务,太极辅导站的队伍日益壮大,楼栋里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大家笑着说:“我们身边有了这些变化,离不开楼门长的努力,是她的‘热心肠’,激发了大家心底沉睡的善意,我们也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楼门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