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新思总第1279期 >2025-10-11编印

新型城市发展话题
产业升级与就业吸纳能力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作用机制的思考(下)
刊发日期:2025-10-1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吴晨

城镇化本质上是“人口—就业—城市服务”的系统重构,必须摆脱“地产-财政”模式依赖,以“产业孵化+人才集聚”为抓手,实现更新、营收与发展三位一体,实现真正可持续、高质量、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人文经济推动城市创新

人文经济作为一种融合文化、创意、人本价值与经济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在推动城市产业转型、顶尖企业培育以及区域创新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人文经济通过深挖本地文化、历史、生活方式,塑造城市独有的产业“气质”,有利于城市从“产业同质化”中脱颖而出。杭州通过挖掘江南文化、宋韵美学,发展以“设计+科技”为特色的文创与互联网产业;成都将休闲文化、巴蜀美食与新消费结合,打造出以本地文化为内核的新消费品牌和数字文娱企业。

人文经济激发顶尖企业的品牌力与生命力,顶尖企业不仅仅依赖技术优势,还需要文化力来打造品牌护城河。人文经济提供精神内核和叙事框架,让企业更容易建立文化认同,打造忠诚用户群,吸引跨界顶尖人才。

人文经济利于形成“文化共同体”的治理格局,实现从人文生态走向科技领军企业的孵化机制。从“文化IP孵化”→“创意产品开发”→“技术融合应用”→“市场规模化”;例如,奈飞(Netflix)是从文化创意出发起家,再通过技术推动全球化分发与算法推荐,成为平台型科技巨头。

新质生产力成为全新增长极

在网络化时代,尽管数字通信工具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与协作便利性,但面对面交流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促进知识的溢出与创新。许多技术、管理经验和创新理念属于“隐性知识”,难以通过邮件、视频或文档充分传达。面对面交流为技术经验、创意灵感、行业动态等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提供了土壤,是推动“知识溢出”和协同创新的关键机制。同时,地理邻近和物理聚集带来的高频交流,使得知识、技能和创新理念能在企业之间迅速扩散,形成良性的“知识生态圈”。未来城市空间治理与重塑应形成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推动、有效支撑。

●构建混合功能的城市空间

推动“产—学—研—用—居”混合布局,打破传统单一功能区划,促进工作与生活的有机融合。通过空间混用,提高人流密度,激发更多非正式互动与知识碰撞。在3–5公里半径内,集成产业、教育科研、居住、商业、文化娱乐功能。例如波士顿创新区,原为港口仓储区,通过更新改造成为集高新技术办公、大学研究中心、创意工作室、住宅、公园和商业于一体的滨水区。依托麻省理工学院(MIT)、哈佛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吸引了大量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初创企业。地区保持24小时活力,人流密度与经济产出双高,成为吸引年轻科技人才的重要原因。

●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

在城市核心区或产业集聚区设立创客空间、产业园区、开放实验室、城市客厅等,鼓励跨领域合作和公众参与创新,营造面对面交流的场所基础。例如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试点“零租加速营2.0”计划,推出超5万平方米社会孵化空间,对入驻“零租加速营”的团队或企业,提供最低3-6个月、最高无上限的免租优惠。

●优化交通与通勤网络

提升公共交通系统效率,打通产业集群内部与城市其他功能区之间的连接,减少“时空距离”,降低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成本。例如旧金山湾区通过BART(湾区捷运)、Caltrain、快速巴士系统贯穿旧金山、硅谷、奥克兰等产业节点。高科技企业集中在硅谷,员工可选择住在相对低密度且生活成本低的周边城市,通过通勤网络保持与核心产业区紧密联系。

●复兴街区文化与小尺度空间

鼓励微空间更新(如胡同、老厂房再生),打造高频互动空间,将咖啡馆、共享办公、实验室、展示中心等作为产业与学术交流的日常场景。强调“人性化尺度”创新场所的营造,培育社区感与社交氛围,支持城市中小企业和创意群体的发展。

例如深圳南山集聚了华为、腾讯、大疆等科技巨头,以及众多中小科技企业和孵化平台,形成了完整的ICT产业链和创新生态,其“高密度+高活力”的空间结构促进了知识溢出和企业孵化。涩谷原为东京的青年亚文化与娱乐中心,近年来逐步发展为以创意、设计、信息科技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集群,吸引LINE、Google Japan、CyberAgent等互联网企业入驻。

作为城市复兴的典范,首钢园在保留原有工业风貌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前沿科技与创新产业,已成为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标志性区域。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广泛应用AR、VR、AI等技术,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科幻体验;首钢园冰壶馆升级改造为MAC元宇宙演艺制播科技中心,拥有7D光场采集系统,在影视制作、数字人打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科技设施与浓厚的创新氛围,为前来参与的人们提供了绝佳的学习与实践环境。

首钢园围绕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按照面向未来、引领时尚的方向,在更广领域范围谋划产业发展,努力构建包括科幻、元宇宙、游戏、电竞、虚拟现实等数字空间产业矩阵。首钢园社群·邻里Station举办“AI视频生成与应用”实战活动课,聚焦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前沿趋势,融合行业应用、技术原理与实操教学,吸引众多AI爱好者参与进来。

数字产业已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有18个高增长领域,包括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生物技术和空中移动,到2040年,这些领域可能产生高达48万亿美元的年收入。电子商务、AI软件和服务分别位居在全球GDP中的份额的第一和第二。新场景、新空间形态不断涌现。从消费、办公、生活到公共服务,形成了线上线下融合、产业与生活复合、虚实结合的新场景与空间形态。

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和引领经济的主引擎

从世界范围看,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一般占GDP总量的7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到GDP比重的40%-50%。2024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继续提升至56.7%,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仅占GDP的15%-20%。这意味着服务业仍是中国向高收入迈进的关键增量,同时,服务业对青年人才就业“蓄水池”功能尤为突出。

服务业在当前城镇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消费引擎与生活品质提升,文旅、健康、养老、教育培训、体育、社区商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直接决定城市吸引力与宜居度。2024年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交通与住宿餐饮等细分赛道增速较快,带动内需修复;

第二,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有力支撑,现代物流、研发设计、软件信息、金融与专业服务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延长价值链,是城市群/都市圈承接先进制造和外向型产业的“软基础设施”; 第三,就业“稳定器”和“蓄水池”,服务业岗位门类多层,能吸纳不同技能层级人群,配合灵活就业与职业教育,缓冲经济波动对就业的冲击;

第四,韧性社会治理,医疗、养老、教育、应急服务等行业提高了社会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对和恢复能力。智慧城市、数据服务、云计算平台,为政府应对风险提供实时监测与决策支持。

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角度,首先要复合产业空间布局,在制造业、总部经济、创新园区周边,预留和集中布局研发设计、检测认证、金融、法律、信息服务等配套。突破传统“单一工业园”模式,融合办公、展示、孵化、会议、生活配套,实现“产城融合”。第二要加强交通与物流支撑,形成城际轨道+快速路+物流专用通道模式,实现产业园区与核心城区、港口、机场的高效连接。第三要完善各类创新与协同平台,建设行业公共研发平台、检测实验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

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角度,首先要打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与文体设施,包括公园绿地、口袋公园、步行街、滨水区,提升城市“可停留性”,延长消费时间,布局社区剧场、图书馆、运动中心与商圈、地铁口、学校等形成便利连接。第二要营造商业与消费场景,引入专业运营方,进行业态组合、主题策划、夜间经济管理。从大型购物中心到社区底商,形成多元消费层级,兼顾居民日常与旅游多层次商业消费。例如上海博物馆8月份挑战168小时连续开放,以逾7.6亿元展览总收入创下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参观人数、总营收的世界纪录。第三要强调交通便捷与可达性,优化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网络,让居民方便到达商业、文化、医疗等服务设施。在大型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设置换乘枢纽与停车管理,缓解拥堵。

城市营收的可持续性必须来自以产业为支撑的经济效能,实现产业落地→就业吸纳→消费增长→城市营收提升→反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城市吸引力增强→更多产业落地的路径,形成内循环系统。

吴晨

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

北京市战略科学家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总建筑师 总规划师

首钢集团总建筑师

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报》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