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了一整天。一场秋雨一场凉,在连日阴雨影响下,昨日北京南郊观象台日最高气温仅10.6℃,创下74年来同期最低值。
根据通州区气象台数据,10月8日4时至9日20时,通州平均降水量74.8毫米,达暴雨级别。其中最大降水量出现在于家务乡,为91.1毫米,最大降水强度出现在台湖镇东石公园站,为6.5毫米。
明日气温明显上升,白天阴转多云,北转南风2、3级,最高气温20℃,夜间多云,南转北风1、2级,最低气温10℃。短暂的停歇后,12日白天可能仍有小雨天气,最高气温17℃。
北运河平稳泄水 无恙
10月8日,北京市迎来汛后强降雨天气,北运河干流出现明显涨水过程。
此次降雨恰逢节假日期间,加之上游鲁疃闸、辛堡闸等主要闸坝正处于蓄水位摸索阶段,为保障河道平稳泄水,北运河管理处高度警惕,积极应对,及时开展调度。雨前,管理处及时对各处属管理所进行了工作部署,提前将闸前控制水位降至下限,随时准备开展闸坝调度,并强调要做好值班值守,密切关注雨水情发展态势,做好闸前水位保障与变闸信息传递。
降雨过程中,由于流域上游清河、坝河出现明显涨水,流量相较日常显著提升,管理处积极开展降雨应对工作,联合调度主河道上下游各闸坝,并充分利用北关分洪闸向运潮减河分泄洪水,使上游来水平稳下泄,有力保障了中心城区和副中心防洪排涝安全。
全区“海绵”喝饱水 真好
10月8日至9日,北京城市副中心迎来连绵秋雨。这场降雨成为检验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天然考场”。在这场秋雨里,城市副中心229个海绵城市项目“喝饱”雨水。区海绵办监测数据显示,副中心试点区各排水分区总计产流量31.02万立方米,其中27.43万立方米被源头海绵设施有效滞蓄,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8.4%,远超设计预期目标。
经过系统建设,城市副中心已形成覆盖全域的雨水管理网络。据最新统计,全区累计建成229项海绵工程,涉及行政办公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等重点区域。这些设施类型多样,包括防涝泵站、生态公园、老旧小区改造等。
其中,今年新投入运行的玉带河大街防涝泵站表现尤为亮眼。该设施配备11600立方米蓄水净化池,排涝能力达26立方米/秒,可抵御50年一遇暴雨。其采用的硅砂蜂巢技术,可实现雨水净化回用。而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千亩绿地通过下沉式设计、植草沟等生态措施,成功吸纳85%的降雨量,此次降雨期间蓄水超过3万立方米。
刚完工不久的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屋顶花园,也是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的一处生动缩影,北京金都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员张贺正拿着工具,向记者细致介绍屋顶海绵工程的奥秘:“您看这屋顶的铺装,可不是普通的材料。我们采用的是透水砖,它的透水系数能达到0.01cm/s以上,雨水落到上面,能快速渗透下去。”
记者从北投集团方面获悉,三大文化设施区域在规划阶段便构建了生态排水体系,通过设置下沉式绿地、铺设透水铺装、设置与绿心公园连通的运河故道景观水系等,建成了一套滞蓄消纳、生态排水的雨水排除系统和自然河道系统,并实现了雨水消纳。这还包括了剧院与图书馆周边的下沉式绿地,比路面低5至10厘米,可快速汇集地表径流;全域90.48%的路面采用透水及再生铺装材料,雨水能直接下渗回补地下水;与绿心公园连通的运河故道景观水系,则成为了天然调蓄水体。
目前,副中心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已达41.79平方公里,占建成区49.13%,到2030年海绵城市达标比例将提升至80%。未来,随着重点项目的持续推进和建设标准的不断提升,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将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为3319环卫工人 点赞
“您慢走,这边水刚推干净,小心脚下!”昨天14时,环球影城入口的雨还淅淅沥沥下着,通州京环环卫工张师傅一边用袖子抹掉脸上的雨水,一边对着正要入园的游客叮嘱。此时的北京,正遭遇10月同期少见的连续秋雨,而在环球影城周边路段,像张师傅这样的“橙色身影”就没断过,他们用坚守在雨幕中筑起了一道守护出行的“橙色防线”。
午后,雨势再度加大,张师傅和同事们立刻投入“战斗”,他们两人一组、手持推水板并排推水,积水顺着推水板流向雨水口,溅起的水花打湿裤腿,却无人停下。“刚才帮带孩子的游客把婴儿车抬到干路上,游客说‘谢谢’时,心里特别暖。”张师傅笑着说,尽管衣服始终潮湿,但看到游客能安全通行,一切都值了。据了解,这场连续秋雨虽总体平缓,但累计雨量大,给环卫作业带来不小挑战。通州京环公司结合环球影城景区特点,专门调配应急队,携带推水板、抽水泵等设备,实行“雨前清掏、雨中巡查、雨后推水”的24小时作业模式,确保景区周边道路无明显积水,保障游客出行安全顺畅。
不止环球影城周边,记者从区城市管理委环卫中心获悉,全区3000余名环卫人员均坚守防汛一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护城市整洁与通畅。通过视频监控与现场巡查结合,环卫中心对重点道路进行实时排查,发现积水后立即调度专业人员处置。环卫作业单位同步开展推水作业与雨水箅子清掏,确保路面畅通。截至发稿前,针对10月8日夜间至9日的降雨,全区各环卫作业单位共出动推水作业人员3319人,重点清理主要路段、医院周边、学校周边等易积水点位;另有466人、189辆作业车辆备勤,全力保障降雨期间道路无积水,守护城市正常运转与市民出行安全。
风雨中为孤老送热饭 很棒
“阿姨,午饭我给您送过去吧。”十一假期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中仓街道悟仙观养老驿站站长吴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辖区内的老人们确定好送餐情况。中午十点半,食堂将6份老人的午餐装好,吴丹也披上雨衣做好了出发的准备。
秋雨绵绵,吴丹骑着电动车在雨中穿街过巷,中午有6位老人需要送餐,为了避免午餐变凉了,她打算先送一个方向的4家,然后再回驿站拿上午餐去给另外两家送。在中仓小区停好车,吴丹走进了熟悉的楼门,住在4层的马阿姨今年84岁了,是要送餐的老人中年纪最大的。
“谁啊?”“阿姨,是我小吴,给您送午饭来了。”“这大下雨天的,老是给你添麻烦,我心里都不落忍了。”“您别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吴丹边说边将手里的午餐放到马阿姨家的桌子上。“下雨天您可要多小心,千万别出门儿,有什么事您找我就行。”“好嘞,你放心吧,雨天路滑,你也注意安全啊,天凉多穿点。”
告别了马阿姨,吴丹再次出发,她马不停蹄地抓紧时间,仅用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3个小区四位老人的送餐服务,然后赶回养老驿站为到现场打饭的老人们进行人脸识别助餐服务。直到十二点半,给所有的老人打完饭后,她又动身为最后两位老人送去热腾腾的饭菜。
“平时每天有100位左右老人到驿站打饭,我会在微信群里先确定好当天需要送餐老人的人数,厨房出餐后,我要尽快把饭菜给老人送过去。特别是下雨天出门不方便,一定要让有需要的老人都能及时吃上热热乎乎的饭菜,让老人的子女能够放心踏实工作,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吴丹感慨地说。
雨中看到交警身影 放心
夜幕深沉,雨点敲打着巡逻车的车窗。从10月8日下午开始,多辆巡逻车就已全部上路,它们渐渐勾勒出副中心的交通脉络:北至宋庄、潞苑北大街,南抵环球度假区,东达土桥,西接朝阳区界……这支无声的车队,如同城市的“守夜人”,在雨中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巡控。
“我们的重点,是排查降雨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为上班高峰提前做好准备。”通州交通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交警们细致扫过每一条街道,路面积水是否过深?井盖是否移位、丢失?交通护栏、标志牌是否完好?信号灯运行是否正常?
幸运的是,在整个后半夜的严密巡查中,管界内未出现严重的积水和设施异常情况。这份“平静”的报告,正是对他们未雨绸缪、彻夜坚守的最好回报。
然而,真正的考验随着天色渐明而到来。10月9日早晨7点15分,早高峰如期而至,雨势未减。指挥中心的警铃第一次响起:怡乐中街与翠屏西路交叉口红绿灯发生故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上午9点40分,故城东路与玉带河东街交叉口的信号灯也“告了假”。几乎在同一时间,路面警力已发现情况并率先介入。交警迅速在路口中央站定,用标准有力的手势,在四面而来的车流中划出秩序。雨水很快打湿了他们的警服,但指挥的动作没有丝毫变形。后方,联系相关单位紧急报修的程序也已同步启动。得益于快速高效的处置,两处关键路口的交通未受大的影响,均在短时间内恢复常态。
当日下午4点,秋雨未歇,通州区运河小学门口已逐渐热闹起来。交警们提前半小时就已到岗。他们穿梭于车流中,时而举手叫停车辆,时而俯身对司机轻声叮嘱,为放学的孩子们开辟出一条安全的“彩虹通道”。
从返程夜到节后第一天上班晨,再到雨中的放学时分,通州交通支队的交警们用平凡的坚守,回应着每一次天气变化与车流考验。他们彻夜巡逻、雨中站岗,正是这份于平凡处的从不懈怠,于风雨中的积极响应,守护了万家灯火下的每一次出发与抵达,也让这抹秋雨中的“荧光黄”,成为了城市副中心最温暖、最可靠的平安底色。
公交增加车次保运营 满意
节后早高峰叠加持续降雨,为昨天的早高峰增添不少压力。北京公交集团客五分公司通过增发短途区间车、缩短发车间隔等措施,避免出现乘客在站台滞留等现象。记者得知,通州区域内部分热门公交线路早高峰期间运送乘客近4000人次。
“常坐的短途区间车增加了车次,真的很贴心。避免了在雨中等车,也不用上车后拥挤”。坐在办公室里,居住在马驹桥的刘先生和同事们分享了自己早上通勤的经历。刘先生乘坐的927路公交车途经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通州区马驹桥镇、于家务乡等地,并且串联北京地铁亦庄线的多个站点,每天早高峰客流很大。为了避免出现乘客滞留站台,多达51个经停站的927路公交车增发了三趟区间公交,记者发现,这三趟区间公交均是接驳居住人口稠密的社区与地铁站或产业园,通过“短驳快运”的方式及时将乘客运送到目的地。
客流高峰时段及时加车,将客流高峰消除,在公交行话中叫“消尖”,927路所属的北京公交集团客五分公司第四车队也有自己的“消尖”方式。车队党支部书记赵姝介绍,927路途经人口稠密的村庄和社区,以及规模较大的产业园和地铁站,加之线路共有51站,所以昨天一早车队将增加的车辆集中到线路中间的周易村,这样就可以兼顾线路两侧任意一方出现大客流。“早高峰期间,史村到东田阳之间的站点客流量最高,我们也在这个区间增派车次。昨天从早上6点首班车到八点半,927路累计运送乘客近4000人次,虽然高于平时工作日早高峰,但是重点站台未出现乘客滞留现象。”
压力增加但依旧井然有序,离不开前期的部署规划。北京公交集团客五分公司运营管理部副经理刘京隆介绍,区别于汛期保障行车安全,汛期之后如遇持续性降雨更应该确保乘客不在站台滞留。昨天共对9条线路实施区间调度、4条线路采取多站发车等措施,有效分流高峰客流。同时在八王坟、四惠等11处场站部署异地屯车,精准投放运力,满足通勤需求。
本报记者 陈施君 王戬 张嘉辉 冯维静
赵鹏 池阳 张群琛/文
唐建 常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