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1277期 >2025-10-09编印

北京城市副中心
新绿与古树交相辉映
刊发日期:2025-10-0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4.jpg

人们来到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晨练,开启新的一天。(资料图)记者 唐建/摄

绿色生态空间显著扩容。“十四五”以来,城市副中心PM2.5年均浓度历史性达到国家二级标准,8个国、市控出境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5.33%,成功创建全市首个平原地区国家森林城市;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为北京中轴线以东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入选全国首批林业碳汇试点城市。

从凉水河畔的“秋林炫彩”到医药小镇的“全季康养”,再到京津门户的“生态大观园”,通州区张家湾镇、漷县镇、永乐店镇差异化生态景观蓝图已清晰绘就。近日,通州区召开2025年平原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工程启动会,这标志着项目从前期筹备阶段全面转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涉及张家湾镇、漷县镇、永乐店镇1007.6亩绿化用地,将通过打造彩叶特色近自然森林,为城市副中心生态建设注入新活力。

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工程通过三大特色景观的打造,预计将为城市副中心新增森林覆盖率约0.3个百分点,进一步完善“河、林、镇”联动的生态廊道体系。随着启动会的召开,项目将进入“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的实施阶段,后续将针对三大乡镇的特色需求开展专项巡查,通过第三方质量评估确保“秋林炫彩”“全季康养”“生态大观园”的建设标准落地,切实将工程打造为生态惠民、特色鲜明的民生工程,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基石。

在通州,六环高线公园的钢结构正向上延伸,M101线地铁隧道盾构机轰鸣推进,行政办公区的玻璃幕墙反射着晨光——这片土地正以“千亿投资、四百余项重大项目”的热度,书写着城市副中心的发展速度。在这火热建设图景中,151株散落于15个街乡的古树静静矗立:有的扎根交通枢纽旁,看红砖平房变成亚洲最大地下TOD;有的守在行政办公区旁,见证“通州速度”的诞生。它们用年轮封存漕运古镇的记忆,又以枝叶触碰现代新城的天际线,带人们在古今交错中读懂“运河上的通州”。

从西海子公园沿运河的方向南行,新建的槐荫公园与火热的滨水空间运河西岸融为一体,热闹非凡。老人们在古槐树下打太极,孩子们围着古树追逐,年轻妈妈推着婴儿车在树荫下散步。“以前这里是片闲置地,今年改造成公园后,我们天天来。孩子们在树下玩,我们大人聊聊天,比在家舒服。”家住附近的赵女士每天必来打卡。这棵胸径约1.2米的古槐已有350年树龄,其冠幅达24米,被誉为“通州观树冠最佳者”。这里也成为城市副中心首个以一级古槐为主题建设的社区公园。公园北侧出口连着运河西岸,白天古树在阳光下带来浓密清爽的绿影;夜晚运河西岸的霓虹亮起璀璨温暖的光晕,一凉一暖里,藏着城市烟火与岁月沉淀的和谐。

按照通州的规划,到2025年,居住区人均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要达到95%,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2.3公里。像槐荫公园这样的“古树+公园”模式,正在成为通州的新风景。

区园林绿化局义务植树科负责人刘平蹲在树旁,手里拿着测土仪测量土壤湿度:“去年我们给古树做了复壮,改良土壤、枝冠整理,你看现在新叶多密,比去年绿了不少。”她指着古树周围的“微花园”说,通州已建设9处古树保护试点,“古树不是孤立的‘老古董’,要让它和现代城市共生,比如这里,旁边上班的人群午休时来树下散步,既能放松,也能听听老通州的故事。”

本报记者 冯维静 曲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