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群琛)AI(人工智能)大潮滚滚而来,各行各业的生态环境都将发生改变,昨天上午,一场主题为“AI背景下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的专业沙龙在城市图书馆道和厅举办。作为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下设的专业沙龙,与会图书馆从业者、专家学者普遍认为,AI等新技术是新时代下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与创新,大部分图书馆都借用新技术在空间体验、数据文本、智慧服务等方面实现了创新,从而让图书馆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同时图书馆应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引导读者正确使用人工智能工具。
2022年9月,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建成,成为国内最大的单体图书馆。建成伊始,上海图书馆就在探索如何在新技术的引导下为读者做好服务,最终建成一座智慧复合型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杨春花说:“目前读者已经可以在东馆的线上平台完成预订座位、借阅书籍等服务。同时我们也在探索新技术与馆藏优质资源的结合。”依托丰富的碑帖、古籍、书画、文献等收藏,上海图书馆利用AI、VR(虚拟现实)等技术制作了相应的体验活动,深受读者好评。同时,上海图书馆还利用馆藏资源,并结合时下的全新技术举办了“自然魔法世界”等热门活动。培养出优质的文化内容后,上海图书馆也将这些内容带到全国各地。目前自然魔法世界、环游地球80天等热门展览已经走进陕西、新疆等地。杨春花介绍,馆藏资源与新技术充分结合并更好地传播,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体验与感受,也让上海图书馆东馆成为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
对于读者来说,AI等新技术的出现丰富了阅览体验;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则重构了业务、服务等能力。杨春花介绍,不仅是上海图书馆工作人员正在探索AI赋能文献开发、AI辅助图书馆智慧编目等领域,图书馆还在利用新技术开发青年人的创造力。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开放数据竞赛今年已是第十届,该竞赛汇聚一批高校内的创客团队,并基于上海图书馆的开放数据,对馆藏文献进行开发和阐释。“有些90后甚至是00后的选手在利用新技术讲好内容方面,超过了资深的研究馆员。我们也想通过竞赛,把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发掘出来。”
上海图书馆已经形成“一馆三址”的格局,且每个馆的功能定位不同,可以互为补充。徐家汇藏书楼因其丰富的西文文献深受科研学者的喜爱,淮海路馆则是老年读者的最爱,新开放的东馆则面向年轻人群体。杨春花介绍,目前东馆开设了两期青年夜校,包括职场技能、心灵解压等,今年还会有音乐疗愈的体验活动。
“得知这场沙龙的议题后,我询问了AI,它回答得非常好,但我们依旧要用自己的想法。我们不仅要建造实体图书馆,还要呼唤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作为图书馆自身来说,未来城市图书馆的空间价值也非常重要。”接过话筒,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张久珍说,AI的大语言模型可以快速生成一篇文章,但是会出现上下文不统一、专项问题回答不专业等短板,所以更应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探索知识,教会读者正确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这是图书馆的空间价值,也是AI等新技术下图书馆的一大机遇。
作为高校教师,张久珍分享了AI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不同方向。张久珍认为,按照文、史、哲、理、化等领域给高校教师、学生提供资料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下的高校图书馆应该利用新技术为在校师生提供前沿交叉的学科探索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