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1272期 >2025-09-25编印

2025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举办
文化科技金融融合新生态加速形成
刊发日期:2025-09-2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关一文

科技赋能与金融支持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昨天,2025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在京举办,大会以“金融润文化沃土 科技育产业新篇”为主题,聚焦文化新质生产力,集中展示多项前沿研究成果、重磅产业合作项目与创新实践案例,旨在深化文化、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技赋能文化发展新业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北京数字经济国际顾问委员会联席主席、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认为,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极大改变各类文化产品的创作方式,能通过学习海量文化作品迅速提升创作能力。同时,内容的触达与匹配越来越依赖AI来实现跨平台、跨时间的精准分发。数字技术为广大群众提供的低门槛欣赏文化项目的机会,实现“文化平权”,数字对文化和全产业链的赋能,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马栏山(长沙)视频文创园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朝晖介绍,数字文旅文博、动漫游戏、微短剧等一大批新型文化业态在马栏山蓬勃发展。比如在数字文旅文博领域应用全景扫描、数字孪生、裸眼3D等数字技术,让珍贵的文物“活”起来,带动数字文博产业“火”起来。在动漫游戏领域,网易、创梦天地、中影年年等行业“大厂”纷纷进驻,形成了从上游生产制作,到中游运营发行,再到下游衍生品开发的完整链条。

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介绍,爱奇艺正在探索国创IP与科技沉浸体验结合的城市文旅新空间,这种微型游乐园面积在5000到20000平方米之间,目前已经在扬州、开封和北京布局,届时北京将新增一座“爱奇艺乐园”。该乐园包括全感技术、光影空间、派对时刻、室外活动和主题商店等,通过运用声光电和人工智能技术为观众打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娱乐体验。

新成果共建文化金融新生态

在成果发布环节,多家重要机构集中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深化文化与金融融合的重要成果与举措。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发布《北京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全面赋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25-2026年)》,立足首都功能定位,进一步促进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相互赋能、融合发展。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长袁新峰透露,“2025年8月末,北京市文化以及相关产业贷款2040亿元,同比增长17.2%。”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发布《文化产业投融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活动在2024年9月24日一揽子金融政策发布后加速恢复。在市场整体回暖态势下,我国投融资市场对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文化科技融合领域成为投资重点。2024年,私募股权市场“人工智能+文化”类创新融资项目数量占比已超30%,2025年上半年,这一比例超过40%。“VR+文化”“低空经济+文化”“具身智能+文化”等创新项目在2025年上半年占比合计也超过30%。同时,投融资市场积极布局IP经济赛道。通过上市融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并购等方式,赋能国潮IP孵化、衍生品开发、潮玩电商及影视IP商业化等,打造文化消费新引擎。

北京银行发布《金融支持文化新质生产力行动计划》,凸显了金融机构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

新场景展示文化产业新方向

活动现场,50余个具有代表性和导向性的重点项目在大会现场成功签约,覆盖文化科技、文商旅体融合、文化场景创新等多个领域,展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化赋能百业的强劲势头。

同时,数传集团、北京中科闻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凡拓数字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VAST公司分别就出版高质量数据智能引擎、人工智能助力传播、文博数字化与3D大模型等方向,现场展示了新一代技术赋能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具体解决方案与应用场景,展现了文化科技融合的落地路径与广阔前景。

来自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100多家投融资机构及400多家文化科技创新企业等业界人士参会,有效搭建起跨界协作平台,精准促进文化金融对接,激发产业发展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