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曲经纬 谢佳航 实习生 张丹)标准是绿色发展的“指南针”。在昨天举办的首届北京城市绿色发展论坛“绿色发展与标准化实践”平行论坛上,现场发布北京市绿色发展地方标准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标准体系两大核心成果,邀请行业专家带来ESG标准、城市可持续发展等主旨报告,并分享了副中心新型电力系统、城市绿心生态修复等标准化实践案例,为绿色发展献策。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要求,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通州区政府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方案》。“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论坛上,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创新发展处处长李夏琳详解该《标准体系》,表示该体系不仅填补多项行业空白,更将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副中心样板”。
此次发布的《标准体系》堪称副中心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指南”。框架包含基础共性、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7大部分,细分为98个三级子体系,还配套编制了标准体系表——收录3200项现行标准供参考,同时纳入321项国际标准补充完善。值得关注的是,基于实际需求梳理的20余项近期重点标准化项目,将按“成熟一批、落地一批”的节奏推进,精准解决绿色发展中的“标准痛点”。
其中,多项标准实现“全国首次”突破。2023年以来,副中心已发布2项地方标准、10项标准在研,全国首个新型电力系统地方标准《城市副中心新型电力系统10kV及以下配电网设施配置技术规范》率先落地。“该标准助力解决新形势下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入配电网的支撑保障问题。”李夏琳介绍。正在研制的《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则针对现有标准覆盖范围不足、指标偏低的问题优化升级,更好适配韧性城市建设需求。
跨区域协同也成为亮点。李夏琳表示,副中心与河北廊坊北三县达成共识,将共同研制城市绿地增汇减排技术导则、绿色道路低碳建设技术规范2项标准,切实落实“统一标准”要求,助力京津冀绿色协同发展。根据规划,“到2030年副中心将制定20项以上地方标准,形成一批标准化典型案例;2035年将逐步成为绿色发展标准的创新者和输出者。”
论坛上,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宋同飞介绍了北京市在绿色发展与标准化融合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全市先后成立数字经济、氢能质量等市级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进百项节能、百项节水等标准工程,累计发布445项绿色低碳地方标准,其中2项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区域的专属标准。这些举措为打造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提供了坚实支撑。”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标准化处处长陈为波发布了6项北京市绿色发展地方标准,涵盖碳排放、能耗限额、能源计量、循环利用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