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1272期 >2025-09-25编印

2025北京绿色发展论坛闭幕
实现零碳办会崭新理念 会务总体减碳40.79吨
刊发日期:2025-09-2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昨天,以“绿色北京新航程 绿色经济新标杆”为主题的2025北京绿色发展论坛,在北京城市图书馆落下帷幕。这场绿色盛会亮点满满:19场专项活动覆盖产业博览、会客厅、平行论坛,18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从可持续投融资到近零碳校园,从绿色金融到零碳建筑,为北京及副中心绿色发展出实招。

论坛不仅让副中心绿色智库再扩容,新聘马国馨院士等13位顶尖专家,更以“零碳办会”引领新风尚,会务全环节减碳40.79吨,最终通过碳中和认证。在论坛的平行议题与实践分享中,国际视野、绿色标准、绿色水务、绿色校园等领域的前沿探索与落地成果,更勾勒出北京绿色发展的清晰路径与城市副中心的标杆实力。

绿色标准

副中心经验有望成国际范本

在绿色发展与标准化实践平行论坛上,全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杨锋博士带来两个好消息:中国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化领域已是“核心力量”,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占比超40%,在研国际标准中中国提案占比更是高达54%。而这份“国际话语权”,北京城市副中心也有机会牢牢抓住。

杨锋特别关注副中心的绿色实践,现场给出两大具体方向:一方面,眼下《以人为本的政府服务案例和指南》国际标准(37118/119)正在征集意见,他热情邀请副中心把“以人为本提供社会服务”的好做法加入进去,让副中心的经验变成全球参考的“国际范本”;另一方面,计划在副中心开展GDC4国际标准试点验证,国内天津生态城、杭州、北京未来科学城等,都通过这种试点把实践变成了国际标准,副中心也能借试点把经验“升级”成国际标准,正呼应“对标国际标准建副中心”的要求,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参与制定技术规范的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总工程师王雅群分享了《城市副中心新型电力系统10kV及以下配电网设施配置技术规范》实施成效。这是全国首个新型电力系统地方标准,2023年7月实施。目前,该技术规范已在城市副中心160余项配电网建设改造、架空线入地等工程中应用落地,并在城市绿心、前疃村等区域示范应用。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实现通州区5754户光伏用户,总计209.5兆瓦装机容量的数据接入。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斩获“国内+国外”权威双认证,成为北京市首个“全域零碳公园”。北投生态环境公司副总经理秦波表示:“正是一系列标准化探索,让生态修复既高效可控,又能复制推广,为副中心绿色发展树起标杆。”项目靠“3+1”绿色生态管控体系标准精准破局,分类治理污染区域,保住了6000余株原生乔木。绿色技术落地也靠标准“托底”,地源热泵、光伏发电均有应用标准,6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实现绿能全覆盖,3万平方米旧厂房、110万立方米建筑垃圾按标准再生利用,还达成“50年一遇雨水不外排”目标。

更值得一提的是,绿心项目提炼出3项团体标准,为北京污染防治条例提供支撑,“绿心经验”被科技部向全国推广,还入选多部级案例,为国际生态修复贡献中国方案。

绿色水务

污水处理厂化身副中心绿美打卡地

城镇水务绿色低碳发展的智慧路径与实践创新论坛中,北京北投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宏宇透露了副中心新项目的建设进展:副中心减河北综合资源利用中心项目一期已开工建设。未来将彻底颠覆大家对“污水处理厂”的印象,这里不只处理污水,更是集发电、供能、休闲、科普于一体的“绿色魔法盒”。

今后,在减河北综合资源利用中心33平方公里服务范围内,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安贞医院等重点项目的污水,都会靠它“变废为宝”。项目一期的污水处理能力可达7万吨,总设计能力14万吨,达到京标B级标准。在节能降碳方面,该项目水源热泵系统能给周围48万平方米建筑供冷供热,年光伏发电量约122万度,一年可减碳1000吨;每天还能处理出64吨污泥资源化物料、产出8000立方米沼气。

由于该项目的主要生产工艺均设于地下,地面区域精心设计成为一片集科普、文化、休闲于一体的“五环”公园:“科普教育环”用叠水湿地讲水科学,“文化展示环”用“棹歌水岸”呼应运河文化,还有“智慧展示环”的再生水大屏、“康体活动环”的健身空间、“林地休闲环”的生态步道,让污水处理厂变身副中心的绿美打卡地。

绿色校园

人大通州校区成全国首个近零碳园区

今年,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正式迎来首批新生入驻。在校园的建设和规划过程中,“绿色低碳”成为了校园一大特色亮点。此次论坛期间,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获得全国首个近零碳园区认证,成为绿色校园建设的创新典范。

近零碳校园究竟有何门道?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李明在闭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揭秘。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实现100%清洁能源覆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供热装机占比超60%,人均每年碳排放强度降至820kg,校区整体降碳率超过50%。绿色理念深度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学生能在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进行精准智慧管控的教室里学习,也能在采用安全耐久、绿色环保建材打造的“海绵校园”里运动。校园更围绕“衣、食、住、行、学、购”全场景,搭建起完整的低碳生活体系,并将师生各种低碳行为转化为碳积分,鼓励积分兑换,共建共享绿色低碳校园。

马上就访

“十五五”副中心剑指全球领先绿色低碳城市

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昨日接受本报专访,详解论坛亮点,展望“十五五”副中心绿色发展方向。

•三大亮点彰显论坛核心价值

胡九龙认为,论坛最大亮点是“绿色北京终于有了自己的专业性市级平台”。论坛提质为市级平台后,成为国际绿色合作平台,会期内发布的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成果、全球绿色倡议,尽显北京的全球绿色城市担当。“至此,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三大战略均有国际支撑平台,可齐头并进系统实施。”他说。

第二个亮点是副中心“挑大梁”的姿态更鲜明。“论坛由副中心孕育,我们希望它永久落户于此。”胡九龙说,论坛正吸引全球目光聚焦副中心,“这是资源要素聚集的机遇,副中心要主动转化为发展动能,当好绿色发展排头兵、尖兵。”

最让他动容的是“全民绿色共识”的凝聚。“今年在线观看人次或超千万,创历史新高!”他引用国际能源署劳拉女士观点称:“全球绿色发展的持久动力,源于强大共识。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人心所向,行动才会自觉。”论坛通过观点碰撞、案例解析、智库搭建,让“绿色发展势在必行”成为共识。

•平等交流显中国自信

谈及论坛的“国际范儿”,胡九龙认为,“这是在自信平等交流中,展现我们的绿色发展理解、技术与成效。”我国推进“双碳”目标贡献全球,中国正成为凝聚全球绿色共识的重要力量。

市民参与环节惊喜不断。很多博主用生活场景解读绿色、市民关注碳标签,“真正的减排需全民参与,让大家觉得‘我能为减碳出力’,绿色发展的社会基础才更坚实。”胡九龙说。

•推动核心产业绿色升级

“‘十五五’期间,我希望副中心成为全球领先的绿色低碳城市。”胡九龙解释该目标分两层:既要建成中央要求的“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延续水城共融、蓝绿交织风貌;更要在产业转型、标准创新、开放合作上领跑全球。

下一步,副中心将结合定位,推动科技创新、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核心产业绿色升级。标准创新上,则将有更高突破。“我们已有全国首个新型电力系统地方标准,未来完全可以提出全球首个。”他认为,中国绿色发展走在全球前列,副中心作为示范区,提出的全国标准或成全球标准,其创新理念意义重大。

对于北京绿色发展论坛,胡九龙表示,未来还将邀请全球绿色城市交流,让副中心成绿色发展枢纽,为论坛注入新动力,也为自身搭建更高舞台。

本报记者 曲经纬 谢佳航 王戬 实习生 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