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书记,听说您任期快满了,我们真舍不得您走啊!”连日来,通州区张家湾镇上马头村的村民纷纷走进驻村第一书记朱义城的办公室,话语间满是不舍。
2023年12月,北京市住建委干部朱义城响应组织号召,来到张家湾镇上马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他的带领下,不到两年时间,这个曾被列入“市级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的村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近日,朱义城被全体村民授予上马头村“荣誉村民”。
创建“马上议事角”
几年前刚完成整体搬迁的上马头村,历史遗留问题错综复杂,“12345”工单居高不下,治理难度可想而知。“如何让上马头村上下重新凝聚起来?”朱义城一直在思考。上任伊始,他带领村“两委”向所有村民公开手机号,24小时开机,村民有困难,随时拨打,随时解决。他主动走进村民家中,在促膝长谈中了解大家的所思所想。经过一番深入调研和思考,朱义城初步明确了“1+2+3+N”的工作思路:以党支部为坚强支撑,依靠村“两委”的力量,重点聚焦基层党组织振兴、基层治理和文化振兴三个方面,全方位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驻村不久,朱义城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朗芳园未规划配套村级基层党群服务站,且居委会也尚未正式成立。在此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打造一个便民、高效、规范、暖心的服务阵地,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紧迫任务,建设上马头村党群服务站迫在眉睫。
朱义城四处奔走、多方协调,经过不懈努力,最终确定了最佳方案——借用朗芳园六区配楼的一处会议室,并将其升级改造为党群服务站。在建设过程中,他带领支部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反复征求上级党委组织部门的意见,从积极争取筹建资金,到广泛征求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意见;从聘请专业设计师精心设计,到严格监督施工过程、紧盯建设质量,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经过一番努力,焕然一新的上马头村党群服务站终于呈现在大家面前,成为村民心中的温暖港湾。
有了党群服务站,朱义城立即带领村“两委”创建了“马上议事角”,创新“两委主抓、三步议事、四方会谈”机制,配套“四马工作法”,即投诉马上办、困难马上帮、民事马上议、矛盾马上解。村民有了心结,可以来到“马上议事角”,大家心平气和协商议事,最终促成问题圆满解决。
建立村民活动中心
上马头村拆迁搬迁至朗芳园社区后,因社区配套未完善,村民文化活动没了去处——阿姨们在马路边练舞怕过往车辆,躲进地下车库又闷又有安全隐患,最后只能选择聚集在单元门前,但三楼李大哥家孩子即将中考,被音乐声吵得没法静心复习,投诉接连不断。朱义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先拎着水果去了跳舞的阿姨家,拉起了家常:“您和姐妹们跳舞锻炼身体是好事,可李大哥家孩子正值备考关键期,咱也得替人家想想。”转头又去李大哥家,坐在沙发上听他倒委屈:“不是不让她们活动,可孩子写作业时,楼下音乐声飘上来,根本没法集中注意力。”
记着双方诉求的朱义城,没让矛盾搁置。他带着村“两委”成员,先后8次去往张家湾镇党委申请支持,3次对接临河里街道社区筹备组协调资源,6次跟社区物业沟通场地,反复商议资金和改造方案,终于把社区空置配楼改造成“一站式”村民活动中心,专门划分出舞蹈区,配齐音响、把杆等设备。活动中心开放当天,朱义城邀请阿姨和李大哥一起参观,阿姨握着他的手说:“这下再也不用跟邻居闹别扭,能安心练舞了!”李大哥也笑着点头:“孩子能安静学习,我也放心了。”
获评接诉即办优秀集体
朱义城还牵头组建退役军人“矛盾稳控分队”、巾帼志愿者“调解队”,联动多方形成治理合力,共解决诉求87件。在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上马头村2024年“12345”工单量从2023年的近百件降至个位数,年底连续6个月“零诉求”,获评“通州区接诉即办优秀集体”;2025年至今仍持续保持“零诉求”。
用心用情对待村民,上马头村村“两委”真正走进了百姓心里。每逢传统节日,村“两委”成员总是精心准备,为村民带来温暖与欢乐。端午节时,他们购置糯米、粽叶,亲手包粽子煮熟后发给村民;元宵节时,大伙儿一起聚在党群服务站摇元宵,欢声笑语回荡在服务站;母亲节和父亲节,村委会给老人们发放了162台血压仪和135台血糖仪,让老人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
“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驻村期间,朱义城严守制度,让每笔支出都经得起推敲。去年秋,村“两委”拟办“百户千人 寻根觅祖”健步走比赛,初算需4万余元。有村民提出“办实事可不拘程序”,朱义城却态度坚决:“超5000元须走‘四议一审两公开’,红线碰不得!”他牵头支委会核费用、优环节,选日常用品当奖品,省下五千余元。采购时,他协助村主任带理财小组货比三家,活动当天专人记录物资发放。镇审计组评价其“村级大额支出规范透明,堪称典范”。2025年,朱义城被全体村民授予“荣誉村民”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大家对他用心付出的肯定和认可。
“在上马头村当第一书记的这两年,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朱义城说,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上马头村的一员,今后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他将继续秉持为民办实事的初心,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持续书写用心用情的民生答卷。
本报记者 陈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