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1269期 >2025-09-22编印

提升应急能力 守护校园安全
人大通州校区开展急救宣传
刊发日期:2025-09-2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池阳)近日,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通州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生命护航·急救先行”2025年急救主题宣传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举行,将急救知识带入大学校园,提升师生急救能力。

活动中,通州区120紧急救援中心工作人员以典型案例为引,通过模拟人演示关键操作,系统讲解了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三大核心技能,并为现场参与者答疑解惑。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小虎表示,急救技能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守护校园安全的重要素养,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学子主动学习急救知识、传播急救理念,助力校园构建“人人会自救、人人会互救”的安全生态。

在会场外设置的实践区,来自区120紧急救援中心、区疾控中心、区中心血站的医务工作者设置了急救技能实操、献血知识宣传、疾病控制科普等板块,安排了专业指导员现场为师生答疑解惑。

副区长董明慧说,截至目前,通州区共在重点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633台,区域内投放密度达到每10万人34.4台,实现了大型公园景区和文体活动中心等场所的全覆盖。本次活动走进人大通州校区,是提升副中心城市公共安全应急能力、构建社会协同急救网络的又一举措,推动了“健康通州”建设。

活动现场,中国人民大学应急志愿服务队的同学宣读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倡议书,呼吁全校师生主动学习急救知识,积极实践急救操作,成为急救知识的传播者。

中国人民大学教职员工及志愿者,北京市各区卫健委、急救中心的主管领导、相关工作负责人共200余人参加活动。

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宇表示,近五年来,北京院前急救系统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市现已建成474个急救站,未来还将在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及更多地区建设更多急救站,进一步织密生命安全防护网。希望在校师生通过活动,学习到更多急救知识,掌握更多急救技能,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能够伸出援手,共同推动健康北京建设。